湖南新田野生大豆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7
作者
赵青松 [1 ]
年海 [2 ]
杨存义 [1 ,2 ]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野生大豆; 遗传多样性; 居群; SSR;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3 [植物细胞遗传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7 ; 090102 ;
摘要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8个来自湖南新田的野生大豆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所分析的材料中73对SSR引物共检测到397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数范围为2~10个,平均为5.4个;期望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从0.16~0.82,平均为0.64。(2)分子方差分析发现,居群间存在着严重的遗传分化,群体69%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3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3)新田的8个居群中桑梓路边(SZLB)和桑梓(SZ)两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比其他群体的高,而新田1 km处(XT1)、新田2 km处(XT2)和新田6 km处(XT6)野生大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4)根据遗传距离可将8居群分为3类:新田1 km处和新田2 km处为一类;新田6 km处单独为一类;大冠岭上龙秀、龙秀后山、桑梓、桑梓路边和青龙等处为一类。(5)居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837(P<0.01);海拔与期望杂合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P=0.001)。研究结果表明,湖南新田野生大豆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很大;位于该县高海拔山区大冠岭一带的野生大豆居群是湖南新田地区的一个多样性中心。
引用
收藏
页码:2221 / 22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湖南野生大豆分布现状及性状鉴定初报附视频 [J].
刘宏英 ;
张红 ;
周贤 ;
王克晶 ;
李向华 .
湖南农业科学, 2008, (05) :20-21
[2]   广西野生大豆资源与创新利用 [J].
陈渊 ;
梁江 ;
程伟东 .
广西农业科学, 2006, (05) :499-502
[3]   基于遗传多样性和空间遗传结构的野生大豆居群采样策略 [J].
朱维岳 ;
周桃英 ;
钟明 ;
卢宝荣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321-327
[4]   基于分子标记的野生大豆居群遗传多样性估算与取样策略 [J].
赵茹 ;
程舟 ;
陆伟峰 ;
卢宝荣 .
科学通报, 2006, (09) :1042-1048
[5]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研究现状与建议 [J].
李向华 ;
王克晶 ;
李福山 ;
严茂粉 .
大豆科学, 2005, (04) :305-309
[6]   中国部分地区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收集及分布现状分析 [J].
李向华 ;
王克晶 ;
李福山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5, (03) :319-322
[7]   种群微卫星DNA分析中样本量对各种遗传多样性度量指标的影响 [J].
闫路娜 ;
张德兴 .
动物学报, 2004, (02) :279-290
[8]   金华地区野生大豆小种群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J].
府宇雷 ;
钱吉 ;
张美云 ;
陈燃 ;
李军 ;
郑师章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5) :584-586
[9]  
Genetic spatial clustering: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of wild soybean ( Glycine soja : Fabaceae)[J] . Yan Jin,Tianhua He,Bao-Rong Lu.Genetica . 2006 (1)
[10]   Fine scale genetic structure in a wild soybean (Glycine soja) populatio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J].
Jin, Y ;
He, TH ;
Lu, BR .
NEW PHYTOLOGIST, 2003, 159 (02) :51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