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

被引:274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李建华
崔建军
施炜
苏金宝
李勇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
关键词
陆内造山; 构造应力场; 横跨叠加褶皱; 中生代大地构造;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沅麻盆地; 长乐—南澳构造带; 华南大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5 [中生代(界)];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070904 ;
摘要
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构造组合的晚中生代陆内造山带和火成岩省。本项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通过对雪峰山地区沅麻盆地的野外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该盆地晚中生代-早新生代5期构造应力场及其演替序列:中晚侏罗世近W—E向挤压、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早白垩世中晚期NW—SE向挤压、晚白垩世近N—S向伸展、古近纪晚期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方向的变化记录了不同板缘的动力作用对该区的影响。(2)识别了湖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发育的横跨叠加褶皱构造,并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已有火成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分析,认为该地区横跨叠加褶皱构造记录了中生代两期构造挤压和地壳增厚事件: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是对三叠纪华南地块南北边缘大陆碰撞和增生作用的远程响应,晚期NE—NNE向褶皱构造则是对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的变形响应。(3)对湖南衡山西缘拆离断裂带的变形结构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衡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并对拆离带中韧性剪切变形的钠长岩脉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测年,从而确定了华南地区伸展构造的起始时代约137 Ma,即早白垩世早中期。(4)通过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分析,揭示了东南沿海长乐—南澳构造带早白垩世2期构造-岩浆事件:早期(147~135 Ma)表现为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晚期(135~117 Ma)岩浆岩以含石榴子石花岗岩为主。这个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构造带是晚中生代陆缘造山带,造山作用可能起始于晚侏罗世,于早白垩世早中期(135 Ma)以来发生伸展垮塌。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华南地区三叠纪"印支运动"和中、晚侏罗世"燕山运动"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板块构造动力体制及其转换时代、早白垩世从挤压构造应力体制向伸展构造应力体制转变的时间节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79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中生代多向挤压构造作用与四川盆地的形成和改造 [J].
张岳桥 ;
董树文 ;
李建华 ;
施炜 .
中国地质, 2011, 38 (02) :233-250
[2]   福建东山县澳角村澳角群花岗质石榴黑云片麻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冯艳芳 ;
邓晋福 ;
肖庆辉 ;
邢光福 ;
陆松年 ;
崔显岳 ;
公凡影 ;
甄世民 ;
贾德龙 ;
齐钒宇 .
中国地质, 2011, 38 (01) :103-108
[3]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 [J].
董树文 ;
施炜 ;
张岳桥 ;
胡健民 ;
张忠义 ;
李建华 ;
武红岭 ;
田蜜 ;
陈虹 ;
武国利 ;
李海龙 .
地球学报, 2010, 31 (06) :769-780
[4]   华南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 [J].
徐先兵 ;
张岳桥 ;
贾东 ;
舒良树 ;
王瑞瑞 .
中国地质, 2009, 36 (03) :573-593
[5]   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J].
张岳桥 ;
徐先兵 ;
贾东 ;
舒良树 .
地学前缘, 2009, 16 (01) :234-247
[6]   华南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结束时限研究——兼与华北燕山地区对比 [J].
邢光福 ;
卢清地 ;
陈荣 ;
张正义 ;
聂童春 ;
李龙明 ;
黄家龙 ;
林敏 .
地质学报, 2008, (04) :451-463
[7]  
Jurassic Tectonics of North China:A Synthetic View[J]. ZHANG Yueqiao~(1,*) DONG Shuwen~2 ZHAO Yue~2 ZHANG Tian~1 1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3 2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8(02)
[8]  
Jurassic Tectonic Revolution in China and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Yanshan Movement”[J]. DONG Shuwen~(1,*) ZHANG Yueqiao~(2,1) LONG Changxing~1 YANG Zhenyu~(1,2) JI Qiang~3 WANG Tao~3 HU Jianming~1 CHEN Xuanhua~1 1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 2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3 3 Ins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37.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8(02)
[9]   赣南中侏罗世正长岩-辉长岩的起源及其地质意义 [J].
贺振宇 ;
徐夕生 ;
陈荣 ;
邢光福 .
岩石学报, 2007, (06) :1457-1469
[10]   华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从华夏地块到加里东期造山带 [J].
舒良树 .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4) :41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