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

被引:54
作者
董树文 [1 ]
施炜 [2 ]
张岳桥 [2 ]
胡健民 [2 ]
张忠义 [3 ]
李建华 [2 ]
武红岭 [2 ]
田蜜 [2 ]
陈虹 [2 ]
武国利 [2 ]
李海龙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大巴山造山带; 晚中生代; 构造应力场; 弧形构造; 陆内造山; 多向汇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位于中上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造山带,平面上表现为一大尺度向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带,无论在变形样式和形成时间上都明显与秦岭造山带不同。在大巴山构造格架划分和野外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重建了大巴山晚中生代独特的构造应力场,指出大巴山属陆内造山,形成于J2末,并持续到K1末期。其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与其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征显著不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主要表现为NE-SW向构造挤压,而在大巴山弧形前陆带从西向东,由近E-W向挤压,转变为NE-SW向挤压,最后转变为近S-N向挤压,构成一向其外缘扩散的放射状构造应力场。总体上,大巴山造山带由推覆体向前陆,构造挤压作用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扩散。这期构造挤压作用控制了大巴山造山带陆内变形,导致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显著缩短,同时受到其东西两侧基底隆起——神农架-黄陵地块与汉南地块的强烈阻挡,造就了现今的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其动力学背景可归因于晚中生代东亚板块多向汇聚。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对探讨秦岭造山带动力学特征具有科学意义,为研究川东北油气运聚规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769 / 78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 [1] 北大巴山凤凰山基底隆起晚中生代构造隆升历史——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约束
    李建华
    张岳桥
    董树文
    施炜
    李海龙
    [J]. 地质科学, 2010, 45 (04) : 969 - 986
  • [2] 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
    张岳桥
    施炜
    李建华
    王瑞瑞
    李海龙
    董树文
    [J]. 地质学报, 2010, 84 (09) : 1300 - 1315
  • [3] 白垩纪以来米仓山—汉南穹窿剥蚀过程及其构造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J]. 田云涛,朱传庆,徐明,饶松,Barry P.Kohn,胡圣标.地球物理学报. 2010(04)
  • [4] 陕南镇巴地区大巴山与米仓山构造交接关系
    裴先治
    李瑞保
    丁仨平
    刘战庆
    李佐臣
    冯建赟
    孙雨
    张亚峰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5) : 576 - 583
  • [5] 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侏罗纪沉积充填过程及其构造演化
    渠洪杰
    胡健民
    崔建军
    武国利
    田蜜
    施炜
    赵陕兰
    [J]. 地质学报, 2009, 83 (09) : 1255 - 1268
  • [6] 大巴山西北缘叠加褶皱研究
    张忠义
    董树文
    [J]. 地质学报, 2009, 83 (07) : 923 - 936
  • [7] 黄陵隆起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裂变径迹证据
    沈传波
    梅廉夫
    刘昭茜
    徐思煌
    [J]. 矿物岩石, 2009, 29 (02) : 54 - 60
  • [8] 松辽盆地北部湖盆萎缩期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
    韩建辉
    王英民
    李树青
    张国田
    [J]. 沉积学报, 2009, 27 (03) : 479 - 486
  • [9] 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
    胡健民
    施炜
    渠洪杰
    陈虹
    武国利
    田蜜
    [J].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 49 - 68
  • [10] 大巴山前陆叠加构造力学特征的模拟研究
    武红岭
    施炜
    董树文
    田蜜
    [J].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 190 -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