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5 条
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
被引:69
作者:

胡健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施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渠洪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陈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武国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田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
中生代变形;
滑脱拆离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一直被认为是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带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研究表明,位于城口—房县断裂之南的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叠加变形过程。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由轴向弧形延伸的线状褶皱与弧形弯曲的逆冲断层组成(D2),是南大巴山主期变形产物。弧形构造带西段褶皱轴向为北北西—近南北向,叠加在先前轴向近东西向的开阔宽缓的褶皱(D1)之上,形成典型横跨叠加构造。弧形构造带中段和东段,褶皱轴向逐渐转变为近东西向。构造填图显示,在弧形带形成之前,发生过一期轴向北东到北北东向褶皱为主的变形(D1)。据变形序列、卷入的地层以及区域构造关系判断,西段与中、东段D1变形时代均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很可能与华北、扬子的碰撞相关。而相关的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及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显示,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主期变形(D2)的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10Ma),所以大巴山弧形构造带记录了两期不同系统构造变形的叠加,这对研究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68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侏罗纪沉积充填过程及其构造演化
[J].
渠洪杰
;
胡健民
;
崔建军
;
武国利
;
田蜜
;
施炜
;
赵陕兰
.
地质学报,
2009, 83 (09)
:1255-1268

渠洪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胡健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崔建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武国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田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施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赵陕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省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大巴山前陆北西向褶皱的厘定及其意义
[J].
张忠义
;
董树文
;
张岳桥
;
胡健民
;
施伟
;
刘刚
.
地质论评,
2009, 55 (01)
:10-24

张忠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董树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张岳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胡健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施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3]
大巴山西段高川地体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意义
[J].
胡健民
;
董树文
;
孟庆任
;
施炜
;
陈虹
;
武国利
.
地质通报,
2008, 27 (12)
:2031-2044

胡健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董树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孟庆任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施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陈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武国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4]
秦岭南缘大巴山褶皱-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
[J].
董云鹏
;
查显峰
;
付明庆
;
张茜
;
杨钊
;
张燕
.
地质通报,
2008, (09)
:1493-1508

董云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5]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J].
董树文
;
张岳桥
;
龙长兴
;
杨振宇
;
季强
;
王涛
;
胡建民
;
陈宣华
.
地质学报,
2007, (11)
:1449-1461

董树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岳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龙长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季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王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胡建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陈宣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6]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沈传波
;
梅廉夫
;
徐振平
;
汤济广
;
田鹏
.
岩石学报,
2007, (11)
:2901-2910

沈传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梅廉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徐振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汤济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7]
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J].
施炜
;
董树文
;
胡健民
;
张忠义
;
刘刚
.
地质学报,
2007, (10)
:1314-1327

施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董树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胡健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忠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刘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8]
大巴山侏罗纪叠加褶皱与侏罗纪前陆
[J].
董树文
;
胡健民
;
施炜
;
张忠义
;
刘刚
.
地球学报,
2006, (05)
:403-410

董树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胡健民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施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张忠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9]
板块汇聚带的造山和重力垮塌作用及其力学成因:以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汇聚带为例
[J].
王二七
;
王刚
;
樊春
;
石许华
.
地学前缘,
2006, (04)
:18-26

王二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10]
成岩混层(I/S)Ar-Ar年龄谱型及39Ar核反冲丢失机理研究——以浙江长兴地区P-T界线粘土岩为例
[J].
张彦
;
陈文
;
陈克龙
;
刘新宇
.
地质论评,
2006, (04)
:556-561

张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陈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陈克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环境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刘新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