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汇聚带的造山和重力垮塌作用及其力学成因:以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汇聚带为例

被引:15
作者
王二七 [1 ]
王刚 [1 ]
樊春 [1 ]
石许华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关键词
板块汇聚速率; 喜马拉雅山; 雅鲁藏布江; 东亚边缘; 秦岭; 造山; 重力垮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大洋底部磁异常条带的宽度变化可以看出,大洋的扩张速率是时常变化的,这种变化与板块俯冲角度的变化一样,对板块汇聚带的应力和应变场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中国存在众多不同特征、不同年代的板块汇聚带,根据其中发生的构造作用可以反演汇聚带在板块扩张速率和俯冲角度控制下的演化。有着巨大高差的喜马拉雅山构造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喜马拉雅山东、西构造结逐渐交汇在一起,其平均海拔高度随之增大而宽度不断变小。喜马拉雅山中段的推覆发生在中新世早期,在推覆的过程中,其北缘沿藏南拆离系还发生了大规模的南北向伸展。这表明在中新世前,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可能存在一个规模很大的造山带,在这里称之为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造山带,它在中新世初发生了垮塌。作为这个造山带的前缘,喜马拉雅山中段发生向南的推覆,这就是喜马拉雅山中段的推覆时间要远远滞后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间的原因。造山带的垮塌可能是印度与欧亚大陆间水平汇聚速率的突然减小造成的。发生在古近纪的日本海和中国的松辽盆地的弧后扩张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造山带的重力垮塌作用可以对比,可能是太平洋和欧亚大陆汇聚速率的突然减小造成的。在白垩纪,太平洋和欧亚大陆汇聚速率很大,所以,欧亚大陆东缘,包括日本海和中国的松辽盆地,在当时可能是规模很大的造山带。位于秦岭南侧,上覆在四川盆地之上的大巴山推覆带的形成机制与喜马拉雅山在中新世的推覆成因类似,与晚白垩世—古近纪秦岭的垮塌有成因关联。秦岭的垮塌可能是华南—华北汇聚速率减小造成的,在此之前秦岭要比现今高得多。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局及形成过程探讨
    张进江
    季建清
    钟大赉
    丁林
    何顺东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4) : 373 - 383
  • [2]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王二七
    孟庆任
    陈智樑
    陈良忠
    [J]. 地学前缘, 2001, (02) : 375 - 384
  • [3] 东喜马拉雅缺口的地质与地貌成因
    王二七
    周勇
    陈智樑
    ClarkB.Burchfiel
    季建清
    [J]. 地质科学, 2001, (01) : 122 - 128
  • [4] 张国伟等著.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 [5] 潘裕生 编.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