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侏罗纪沉积充填过程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30
作者
渠洪杰 [1 ]
胡健民 [1 ]
崔建军 [1 ]
武国利 [1 ]
田蜜 [1 ]
施炜 [1 ]
赵陕兰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陕西省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
关键词
侏罗纪; 沉积作用; 物源分析; 黄陵背斜; 秭归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位于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秭归盆地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侏罗纪地层,其沉积和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两个不同阶段,即早侏罗世受西北缘断裂走滑控制的伸展阶段和中、晚侏罗世受东部黄陵地区抬升挤压消亡的阶段。下侏罗统香溪组底部砾岩表明侏罗纪盆地开始形成。盆地北缘的砾岩较厚,主要形成于冲积扇和辫状河体系,并在其砾石中发现化石砾石,显示距离物源区较近。盆地东南部和南部砾岩较薄,形成于曲流河沉积环境。古水流和碎屑物源分析表明,盆地早期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神农架地区。中侏罗统泄滩组和陈家湾组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上沙溪庙组和下沙溪庙组为较成熟的曲流河沉积,沉积砾岩中无灰岩和燧石,几乎全部为泥岩砾石。上侏罗统遂宁组和蓬莱镇组虽然也为曲流河沉积,但其河床砂岩底部再次出现了灰岩、燧石等砾石。另外,中侏罗统上部和上侏罗统古水流方向为自东向西,指示物源区变为盆地东部的黄陵背斜地区。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和盆地西北缘具左行走滑运动的高桥断裂,以及北部南倾的多条逆断层表明断层对盆地形成的主控作用。黄陵背斜地区后期的不断抬升对秭归盆地有重大影响,持续的抬升可能导致盆地消亡。秭归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演化过程,是对大巴山构造带东段"燕山运动"的响应。
引用
收藏
页码:1255 / 126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王二七
    孟庆任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 1221 - 1233
  • [2] 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施炜
    董树文
    胡健民
    张忠义
    刘刚
    [J]. 地质学报, 2007, (10) : 1314 - 1327
  • [3] 大巴山侏罗纪叠加褶皱与侏罗纪前陆
    董树文
    胡健民
    施炜
    张忠义
    刘刚
    [J]. 地球学报, 2006, (05) : 403 - 410
  • [4]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中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及其构造意义
    郭战峰
    梁西文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05) : 787 - 792
  • [5] 四川盆地非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研究
    孟繁松
    陈辉明
    李旭兵
    [J]. 地层学杂志, 2005, (S1) : 565 - 572+648
  • [6] 盆山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和方法
    刘少峰
    张国伟
    [J]. 地学前缘, 2005, (03) : 101 - 111
  • [7]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史——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
    胡圣标
    郝杰
    付明希
    吴维平
    汪集旸
    [J]. 岩石学报, 2005, (04) : 1167 - 1173
  • [8] 三峡库区川东-鄂西早-中侏罗世地层的精细对比及沉积环境变化
    孟繁松
    李旭兵
    [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4, (03) : 59 - 66
  • [9] 湖北秭归盆地中侏罗世陈家湾组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陈辉明
    张振来
    [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4, (02) : 199 - 208
  • [10] 鄂西秭归盆地西北缘高桥断裂带特征及其活动性
    邓嘉农
    周乐群
    不详
    [J]. 华南地质与矿产 , 2003, (03) : 18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