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

被引:44
作者
杨春玲
关立
侯军红
王阔
宋志均
韩勇
李晓亮
机构
[1] 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构成因素; 黄淮麦区;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D O I
10.14083/j.issn.1001-4942.2007.04.009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表明,近期育出小麦品种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更加接近,之间的换算系数应以0.95为宜;经对新育出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偏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r=0.3389)>穗粒数(r=-0.3346)>千粒重(r=0.325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数,以穗数与之最大为0.6052,其次是千粒重为0.5198,最小的是穗粒数为0.1988;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数,又一次说明了三个产量构成因素的负相关性。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J].
王汉民 .
现代农业科技, 2006, (04) :55-56
[2]   黄淮南部小麦高产品种产量三要素及选择模式探讨 [J].
冯家春 ;
邓贺明 ;
胡亚敏 ;
杨永华 ;
张桂芳 .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01) :73-74
[3]   冬小麦不同品种旗叶汁液组分与产量结构的关系 [J].
万克江 ;
薛绪掌 ;
王志敏 ;
高志远 .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03) :53-56
[4]   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三因素通径分析 [J].
王继滨 ;
李凤云 ;
李红芹 ;
刘爱华 ;
赵国锦 ;
樊桂英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1) :142-143+162
[5]   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J].
郭天财 ;
朱云集 ;
王晨阳 ;
崔金梅 ;
康国章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4, (04) :46-50
[6]   不同年份的气候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J].
孙本普 ;
王勇 ;
李秀云 ;
刘锋 ;
王继诰 ;
张宝民 ;
孙在刚 ;
曲百收 ;
袁训成 ;
李萌 .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02) :83-87
[7]   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模式研究 [J].
崔党群 ;
张娟 ;
闻捷 ;
王俊振 .
华北农学报, 2001, (04) :1-6
[8]   多穗型小麦品种公顷产9000 kg主要技术指标及关键技术 [J].
季书勤 ;
赵淑章 ;
吕凤荣 ;
刘媛媛 .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01) :55-59
[9]   长春种植冬小麦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J].
王萍 ;
王罡 ;
季静 ;
陶丹 ;
宋海星 ;
陈玉江 ;
冉彦中 ;
陈孝 .
麦类作物学报, 1999, (03) :40-43
[10]   攀西地区小麦高产施肥模式的研究 [J].
陶永清 ;
廖尔华 ;
杨世民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3)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