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

被引:83
作者
邵龙义 [1 ]
高彩霞 [1 ,2 ]
张超 [1 ]
汪浩 [1 ]
郭立君 [1 ]
高彩红 [1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2] 外生成矿与矿山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晚二叠世; 聚煤作用;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3.05.006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西南地区上二叠统赋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峨眉山玄武岩组、龙潭组(宣威组中、下段或吴家坪组)和长兴组(宣威组上段或汪家寨组)。本文对该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及聚煤作用进行研究,以区域不整合面、沉积相转换面以及下切谷砂体底部冲刷面等为层序界面,结合石灰岩标志层向古陆方向延伸距离而显示的旋回性特征,将区内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相应的低位、海侵及高位体系域。层序1形成于晚二叠世吴家坪阶早期,主要分布在川南隆起的南北两侧,包括川东北及滇东、黔西地区;层序2形成于吴家坪阶中期,层序3形成于吴家坪阶晚期及长兴阶,层序2和层序3在西南全区均发育。三个层序的发育特征反映出海侵自东向西脉动推进、东深西浅的古地理格局,当时物源区主要为西侧的康滇古陆,沉积相单元有从西到东依次为陆相冲积平原—过渡相潮坪及三角洲—海相碳酸盐台地的沉积相展布规律。成煤环境主要为河流岸后沼泽、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沼泽、海湾(泻湖)—潮坪沼泽等,以三角洲体系成煤作用最强。总体上随着海水自东向西不断侵进,有利的成煤环境亦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不断向西迁移,聚煤中心亦有逐渐向西迁移的规律。
引用
收藏
页码:856 / 86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重庆地区晚二叠世煤系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 [J].
高彩霞 ;
向晓军 ;
李长林 ;
邵龙义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2, 40 (04) :20-24
[2]   黔西织纳煤田上二叠统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 [J].
郭立君 ;
洪愿进 ;
邵龙义 ;
易同生 ;
张卫平 ;
汪浩 .
古地理学报, 2011, 13 (05) :493-500
[3]   广西合山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层序地层分析 [J].
邵龙义 ;
陈家良 ;
李瑞军 ;
张鹏飞 .
沉积学报, 2003, (01) :168-174
[4]   中国南方二叠纪沉积体系 [J].
杨玉卿 ;
冯增昭 .
古地理学报, 2000, (01) :11-18
[5]   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J].
王成善 ;
陈洪德 ;
寿建峰 ;
李祥辉 ;
田景春 ;
覃建雄 .
沉积学报, 1999, (04) :2-12
[6]   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时空格架及充填特征 [J].
李祥辉 ;
王成善 ;
陈洪德 ;
田景春 .
沉积学报, 1999, (04) :25-31
[7]   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J].
陈洪德 ;
覃建雄 ;
王成善 ;
寿建峰 ;
李祥辉 .
沉积学报, 1999, (04) :13-24
[8]   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沉积演化及聚煤 [J].
邵龙义 ;
刘红梅 ;
田宝霖 ;
张鹏飞 .
沉积学报, 1998, (02) :3-5
[9]   西南地区二叠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 [J].
覃建雄 ;
曾允孚 ;
陈洪德 ;
田景春 ;
李余生 ;
钱奕中 ;
寿建峰 ;
沈安江 .
岩相古地理, 1998, (01) :21-25+28-37
[10]  
中国前中生代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集[M]. 地质出版社 , 郑和荣,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