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聚煤理论体系及聚煤模式

被引:25
作者
李增学
吕大炜
王东东
刘海燕
王平丽
刘莹
机构
[1]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多元聚煤理论体系; 聚煤模式; 聚煤盆地; 相互作用; 层序地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煤地质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多种成煤理论相继提出,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繁盛阶段。但是,聚煤理论研究中还有很多科学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如海侵(水进)过程中煤的聚积机理、聚煤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板块构造的控煤作用、煤与其共伴生矿产的共生机理以及含煤系统理论等,都与煤聚积、聚煤盆地各种非常规能源矿产资源研究密切相关,而理论研究的滞后也影响了能源矿产资源的预测、评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不同聚煤理论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本文在系统、全面的理解各种聚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聚煤理论体系及聚煤模式,认为多元成煤理论体系是以泥炭沼泽堆积样式为中心,盆地水域体制为阐明聚煤作用机制的基本点,其核心思想是阐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成煤机制的交叉、包含,而不是孤立地看一个具体问题,聚煤盆地层序地层不同体系域聚煤差异性为聚煤理论的支撑格架,古植物、古气候、古构造和古地理分析为构建聚煤理论体系的四个基本条件,各种地质因素的相互牵制、多种事件(如突发性水侵事件、构造事件、火山事件等)的影响,聚煤模式的多样性和聚煤作用过程与机制多元性等,构成了多元成煤理论体系的内核,并强调该体系构建的四个统一:聚煤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协同性的统一、独创性与转化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阐明不同聚煤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多元聚煤理论不是将不同成煤理论或观点的简单集合,而是深入阐明各种因素的影响、动态与静态交叉机理、各种条件的融合、聚煤盆地内外各种作用的相互牵制与耦合等。
引用
收藏
页码:271 / 28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层序格架内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古地理背景下聚煤作用 [J].
鲁静 ;
邵龙义 ;
李文灿 ;
黄尊灵 ;
邵凯 ;
汪浩 ;
李锰 ;
王伟超 .
煤炭学报, 2012, 37 (01) :78-85
[2]   含煤系统理论及其模式 [J].
李增学 ;
吕大炜 ;
周静 ;
刘海燕 ;
王平丽 ;
魏久传 ;
余继峰 .
地球学报, 2011, 32 (06) :659-667
[3]   基于不同成煤理论的含煤地层层序划分 [J].
吕大炜 ;
李增学 ;
魏久传 ;
刘海燕 ;
吴立荣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4 (04) :49-56+66
[4]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的沉积学特征与聚煤模式 [J].
李增学 ;
何玉平 ;
刘海燕 ;
吕大炜 .
石油学报, 2010, 31 (04) :542-547
[5]   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成煤作用机制分析 [J].
李增学 ;
余继峰 ;
郭建斌 ;
韩美莲 .
沉积学报, 2003, (02) :288-296+306
[6]   广西合山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层序地层分析 [J].
邵龙义 ;
陈家良 ;
李瑞军 ;
张鹏飞 .
沉积学报, 2003, (01) :168-174
[7]   华北晚古生代成煤环境与成煤模式多样性研究 [J].
桑树勋 ;
陈世悦 ;
刘焕杰 .
地质科学, 2001, (02) :212-221
[8]   海侵事件成煤作用—— 一种新的聚煤模式 [J].
李增学 ;
魏久传 ;
韩美莲 .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01) :120-124
[9]   鲁西石炭纪事件沉积岩石学特征 [J].
韩作振 ;
余继峰 ;
王秀英 ;
孙电 ;
刘芳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0, (04) :1-3
[10]   法国、中国断陷盆地厚煤层堆积机制分析 [J].
王华 ;
吴冲龙 ;
LouisCourel ;
MichelGuiraud .
地学前缘, 1999, (S1) :15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