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县南沟流域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耦合过程及可持续性分析

被引:12
作者
党小虎 [1 ,2 ]
刘国彬 [1 ]
赵晓光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生态恢复; 生态经济耦合; 能值; 生态足迹; 黄土丘陵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X171.4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
学科分类号
120405 ; 020106 ; 071012 ; 0713 ;
摘要
生态恢复不但是自然和技术过程,更重要的是经济过程,生态经济耦合是生态恢复成败及能否持续的关键。综合应用经济学、能值和生态足迹分析工具,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县南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及其特征,旨在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000~2005年流域产业结构及其多样性显著改善,生产力显著提高并跨越低水平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农民的生活状况已经由温饱逐步迈向小康水平。基于能值的生态经济耦合分析结果显示2002~2005年流域环境负载率(ELR)下降,持续性指数(ESI)增加。生态足迹结果显示流域2000年和2005年的生态盈余分别为0.03hm2和0.239hm2,新指标万元产值生态足迹(EFprod)分别为53.5hm2/万$和33.6hm2/万$,生态压力指数(EFPI)分别为0.980和0.838,流域处于弱可持续状态。上述结果显示生态恢复提高了流域资源利用和转换效率,环境负载率下降,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生产性有效空间的占用减少,可持续性提高。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是黄土丘陵区实现生态经济良性耦合、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6321 / 633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系统生态经济要素分析——以宁夏隆德县李太平小流域为例 [J].
党小虎 ;
刘国彬 ;
李小利 ;
薛萐 ;
锁冠侠 .
生态学报, 2006, (10) :3516-3525
[2]   基于能值理论的农牧交错带两个典型县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效应分析 [J].
董孝斌 ;
高旺盛 ;
严茂超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11) :9-14
[3]   参与式贫困指数的开发与验证 [J].
李小云 ;
李周 ;
唐丽霞 ;
刘永功 ;
王思斌 ;
张春泰 .
中国农村经济, 2005, (05) :39-46
[4]   贫困理论中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及对西部反贫困实践的启示 [J].
杨冬民 ;
韦苇 .
经济问题探索, 2005, (01) :4-7
[5]   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耦合模式及耦合宏观经济价值分析——以肃南山地-张掖北山地区荒漠-临泽绿洲为例 [J].
林慧龙 ;
肖金玉 ;
侯扶江 .
生态学报, 2004, (05) :965-971
[6]   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 [J].
张英 .
上海企业, 2004, (05) :42-44
[7]   生态脆弱型贫困区社会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与作用机制——以陇南地区为例 [J].
王录仓 ;
谢永成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76-80
[8]   基于标准差和平均差的权系数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J].
王应明 ;
张军奎 .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3, (03) :22-26
[9]   脆弱生态环境耦合下的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J].
佟玉权 ;
龙花楼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 (02) :50-54
[10]   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标准与生态标准 [J].
郭东海 .
文史哲, 2003, (01)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