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混播方式下豆禾混播草地种间竞争动态研究

被引:71
作者
郑伟 [1 ,2 ]
朱进忠 [1 ,2 ]
库尔班 [1 ,2 ]
张强强 [1 ,2 ]
加娜尔古丽 [1 ,2 ]
李海 [3 ]
机构
[1]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地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3] 新疆昭苏马场草原站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混播种类; 混播比例; 种间竞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4 [饲料作物、牧草];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猫尾草(Phleum pratense)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5、4、3及豆禾比为5∶5、4∶6、3∶7的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测定株高、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总和(RYT)及竞争力(CR),比较其种间竞争的相对激烈程度及种间竞争关系动态,探讨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稳定持续利用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各混播处理禾草、红三叶株高均低于单播处理,混播红豆草、紫花苜蓿则高于单播,2009年5月16日7月1日是株高增长的快速期;各混播处理下RD1和RDg值在各测定时期均显著高于1(P<0.05),5月16日6月1日期间RDl和RDg值出现了峰值,豆禾比越高则RDl值越低、RDg值越高;各混播处理下RYT值仅在5月16日显著高于1(P<0.05),且出现了明显的夏季低谷期;5月1日6月16日禾草CRi值逐渐下降,豆科牧草CRj值逐渐上升,之后禾草CRi值上升,豆科牧草CRj值下降,禾草竞争力大部分时期大于豆科牧草。说明不同混播种类和混播比例组合主要通过光资源竞争改变种间竞争关系,而温度对豆禾混播牧草种间竞争关系也有明显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568 / 57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禾-豆混播草地种间竞争与共存 [J].
王平 ;
周道玮 ;
张宝田 .
生态学报, 2009, 29 (05) :2560-2567
[2]   豆禾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的比较 [J].
韩德梁 ;
何胜江 ;
陈超 ;
杨光梅 ;
韩烈保 .
生态环境, 2008, 17 (05) :1974-1979
[3]   施肥和刈割对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和羊茅(Festuca ovina)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J].
顾梦鹤 ;
杜小光 ;
文淑均 ;
马涛 ;
陈敏 ;
任青吉 ;
杜国祯 .
生态学报, 2008, (06) :2472-2479
[4]   不同混播方式下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生产力动态研究 [J].
张宏宇 ;
杨恒山 ;
李春辉 ;
刘晶 ;
葛选良 ;
张丽妍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55-58
[5]   松嫩地区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研究 [J].
王平 ;
王天慧 ;
周道玮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7, (02) :121-128
[6]   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J].
张永亮 ;
王建丽 ;
胡自治 .
草地学报, 2007, (01) :43-49
[7]   扁穗牛鞭草+红三叶混播草地生物量及种间竞争的动态研究 [J].
杨春华 ;
李向林 ;
张新全 ;
何峰 ;
马啸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1) :32-36
[8]   黄土丘陵沟壑区三种豆科人工草地的植被与土壤特征 [J].
常生华 ;
侯扶江 ;
于应文 ;
南志标 .
生态学报, 2004, (05) :932-937
[9]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群落学特征研究 [J].
董世魁 ;
胡自治 ;
龙瑞军 ;
康慕谊 ;
江源 .
生态学杂志, 2003, (05) :20-25
[10]   在不同压力和干扰条件下黑麦草与其它6种植物的竞争研究 [J].
樊江文 ;
钟华平 ;
梁飚 ;
杜占池 .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04) :52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