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后向轨迹模式的北京市PM来源分布及传输特征探讨

被引:20
作者
孔珊珊 [1 ]
刘厚凤 [1 ]
陈义珍 [2 ]
机构
[1] 山东师范大学
[2] 不详
关键词
后向轨迹模式; PM2.5来源分布; 传输特征; 北京市;
D O I
10.16868/j.cnki.1674-6252.2017.01.086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中国经历了数次大范围雾霾天气,北京等多个城市更是遭遇连续雾霾。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PM2.5又称细颗粒物。为了进一步治理北京雾霾,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须了解北京地区PM2.5的来源。本文基于后向轨迹模式并结合PM2.5浓度计算了2015年9月1日0:00至2016年8月31日23:00以北京为起始点,向后推算48小时的轨迹,并结合轨迹聚类分析法、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等,探讨北京地区PM2.5的来源。结果表明:模拟的后向轨迹经过聚类分析可分为6类,其中来自内蒙古西部的轨迹最多,来自西北、北西北方向的轨迹次之,来自西西北方向且在京津冀地区停留一段时间的轨迹占比最小,来自河北、山东、河南的交接地区及河北的沿海地区的轨迹占比也较小。其中来自内蒙古西部地区及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地区的两类轨迹对北京的空气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是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潜在源区;来自北西北方向及河北的沿海地区两类轨迹的气团最为清洁,为北京带来良好的天气;来自西北及西西北方向的部分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严重超标,说明来自此方向的气团对北京的空气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北京市冬季典型重污染时段PM污染来源模式解析 [J].
陈云波 ;
徐峻 ;
何友江 ;
杜晓惠 ;
唐伟 ;
孟凡 .
环境科学研究, 2016, 29 (05) :627-636
[2]  
2013年1月北京市PM2.5区域来源解析[J]. 李璇,聂滕,齐珺,周震,孙雪松.环境科学. 2015(04)
[3]   利用后向轨迹模式研究上海市PM2.5来源分布及传输特征 [J].
赵倩彪 ;
胡鸣 ;
张懿华 .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 26 (04) :22-26
[4]   北京一次持续霾天气过程气象特征分析 [J].
唐宜西 ;
张小玲 ;
熊亚军 ;
赵秀娟 ;
范广洲 ;
王京丽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 (05) :12-19
[5]   利用轨迹模式研究上海大气污染的输送来源 [J].
王茜 .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6 (04) :357-363
[6]   利用后向轨迹模式研究TRACE-P期间香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J].
赵恒 ;
王体健 ;
江飞 ;
谢旻 .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 (02) :181-186
[7]   合肥市PM10输送轨迹分类研究 [J].
石春娥 ;
姚叶青 ;
张平 ;
邱明燕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383-1391
[8]  
The effects of dust–haze on mortality are modified by seasons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 Guangzhou, China[J] . Tao Liu,Yong Hui Zhang,Yan Jun Xu,Hua Liang Lin,Xiao Jun Xu,Yuan Luo,JianPeng Xiao,Wei Lin Zeng,Wan Fang Zhang,Cordia Chu,Kandice Keogh,Shannon Rutherford,Zhengmin Qian,Yao Dong Du,Mengjue Hu,Wen Jun Ma.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2014
[9]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regional sources of atmospheric total gaseous mercury in Windsor, Ontario, Canada using hybrid receptor modeling[J] . Xu X.,Akhtar U. S..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10 (203)
[10]   Long-range 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s of episodic aerosol events to PM10 profile of a megacity [J].
Karaca, Ferhat ;
Anil, Ismail ;
Alagha, Omar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9, 43 (36) :5713-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