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大光包滑坡动力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50
作者
殷跃平 [1 ]
王猛 [2 ]
李滨 [3 ]
冯振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大光包滑坡; 汶川地震; 地震动力响应; 巨型滑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运用FLAC3D模拟大光包滑坡变形失稳特征,并输入距离滑坡约4.3 km的清平台站强震加速度三向记录,结果表明:其地震动力响应较为复杂,受控于斜坡形态、岩体(地质)结构及地震强度和振动持时等因素,在水平加速度响应方面,前缘滑坡更为明显,地震动频率更高,振幅更大,利于前缘的顺层失稳滑动;在竖向加速度响应方面,后缘滑体的振幅更大,竖向加速度(绝对值)数倍于水平加速度,利于拉裂、振碎解体和抛掷失稳。大光包滑坡与简单均值结构的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特征不完全一致,随高程、坡度放大的趋向性和节律性不明显。结合地震动力响应和运动特征,对滑坡堆积和滑源进行概化分区:(1)下部顺层滑坡堆积区,是滑坡的主堆积区,分布于滑坡东侧,堵塞黄洞子沟;(2)上部崩滑堆积区,分布于滑坡西北、北侧,具有明显的带状特征;(3)后缘陡壁及倒石堆区,侧缘拉裂边界,近直立不规则凹凸状断壁,分布多组张拉裂隙,说明受陡倾角张性裂隙控制,表现为张性破坏特征,陡崖下部分布大量倒石堆,呈串珠状分布,以碎块石为主,岩性与后缘及北侧陡壁岩体一致,系地震后的重力调整所致;(4)顺层滑面及擦痕区,在滑面上分布大量与岩层倾向相同的擦痕,说明顺层滑坡在后部具有向北方向偏转滑动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969 / 198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遥感研究 [J].
殷跃平 ;
成余粮 ;
王军 ;
王猛 ;
刘彬 ;
宋云 ;
梁京涛 .
工程地质学报, 2011, 19 (05) :674-684
[2]   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和破坏模式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J].
董金玉 ;
杨国香 ;
伍法权 ;
祁生文 .
岩土力学, 2011, 32 (10) :2977-2982+2988
[3]   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J].
陈晓利 ;
李杨 ;
洪启宇 ;
赵永红 .
岩石学报, 2011, 27 (06) :1899-1908
[4]   什邡式磷块岩矿床的成矿条件与冲断推覆构造 [J].
黄富荣 ;
邓小林 .
化工矿产地质, 2011, 33 (01) :27-32+36
[5]   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J].
许强 ;
李为乐 .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6) :818-826
[6]   2008汶川大地震极端滑坡事件初步研究 [J].
吴树仁 ;
王涛 ;
石玲 ;
孙萍 ;
石菊松 ;
李滨 ;
辛鹏 ;
汪华斌 .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2) :145-159
[7]   斜倾厚层山体滑坡视向滑动机制研究——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例 [J].
殷跃平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 (02) :217-226
[8]   纵横波时差耦合作用的斜坡崩滑效应离散元分析——以北川唐家山滑坡为例 [J].
崔芳鹏 ;
胡瑞林 ;
殷跃平 ;
许强 ;
张明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 (02) :319-327
[9]   地震高位滑坡形成条件及抛射运动程式研究 [J].
王运生 ;
徐鸿彪 ;
罗永红 ;
吴俊峰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 (11) :2360-2368
[10]   汶川地震内外动力耦合及灾害实例 [J].
张永双 ;
石菊松 ;
孙萍 ;
姚鑫 .
地质力学学报, 2009, 15 (02) :13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