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剖面浮标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31
作者
陈鹿
潘彬彬
曹正良
崔维成
机构
[1]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深渊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2] 上海深渊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自动剖面浮标; 发展历程; 浮力调节; 技术挑战; 发展方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15.2 [浮标装置];
学科分类号
0816 ;
摘要
回顾了自动剖面浮标的发展历程,自动剖面浮标由Swollow提出的中性浮子发展而来,演变到现在的PROVOR型、APEX型、SOLO型等自动剖面浮标。文中介绍了Argo计划中几种主要的自动剖面浮标,其浮力调节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浮标在水中的排水体积实现自动沉浮,从而测量水的温度、盐度、深度等数据。对常规(<2 000 m)和深海(>2 000 m)自动剖面浮标进行比较,大部分深海自动剖面浮标耐压结构已经采用球形设计,浮标受压后变形小且可减轻浮标自重;单冲程柱塞泵改变为体积较小的液压泵,提供超高压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球体空间。目前,常规自动剖面浮标已广泛应用到海洋环境数据的调查、收集,而深海自动剖面浮标仍处于研发与试验阶段,面临诸多的技术挑战,对浮标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引用
收藏
页码:1 / 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COPEX和HM2000与APEX型剖面浮标比测试验及资料质量评价 [J].
卢少磊 ;
孙朝辉 ;
刘增宏 ;
许建平 .
海洋技术学报, 2016, 35 (01) :84-92
[2]   功率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高低温容量特性 [J].
王元奎 ;
魏平芬 .
电源技术, 2015, 39 (10) :2079-2081
[3]   大深度潜水器海水液压浮力调节技术研究进展 [J].
刘银水 ;
吴德发 ;
李东林 ;
赵旭峰 .
液压与气动 , 2014, (10) :1-10
[4]   基于北斗系统的ARGO浮标设计 [J].
吴维 ;
齐久成 ;
张静 ;
李清 ;
郭淑芳 .
气象科技, 2013, (03) :459-463
[5]   北斗定位通信系统在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的应用初探 [J].
张少永 ;
商红梅 ;
李文彬 .
海洋技术, 2009, 28 (04) :126-129
[6]   水下滑翔机浮力调节系统设计及动态性能研究 [J].
赵伟 ;
杨灿军 ;
陈鹰 .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 43 (10) :1772-1776
[7]   Argo——成功的十年 [J].
刘仁清 ;
许建平 .
中国基础科学, 2009, (04) :15-21
[8]   浅谈潜水器浮力调节系统的研究现状 [J].
严安庆 ;
方学红 ;
杨邦清 .
水雷战与舰船防护, 2009, 17 (02) :55-59
[9]   活塞调节升降式信息战水下平台技术及应用 [J].
谷军 .
舰船电子工程, 2008, 28 (12) :25-27+141
[10]   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全面建成 [J].
许建平 ;
刘增宏 ;
孙朝辉 ;
朱伯康 .
海洋技术, 2008, (01)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