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1 条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三工河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对油气多期充注—调整过程的指示
被引:18
作者:
赵洪
[1
,2
]
罗晓容
[1
]
张立宽
[1
]
林会喜
[3
]
许涛
[3
]
胡才志
[1
]
杨彬
[4
]
雷裕红
[1
]
路永扬
[5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3] 胜利油田西部新区研究中心
[4] 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
[5] 长庆油田第八采油厂
来源: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荧光特征;
油气充注期;
成藏过程;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油气充注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成藏过程提供了依据。利用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56块三工河组含油储层样品,通过系统的流体包裹体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和均一温度测试等包裹体分析测试手段,结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和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结果,研究了主要含油区块三工河组油气充注的期次和年代,探讨了油气充注—调整的过程。结果表明:有机包裹体主要以发黄色、蓝色、白色荧光的油包裹体为主,荧光光谱主峰波长分别对应于535~545μm、475~485μm和505~515μm等3个波长段,在成岩宿主矿物内被捕获的时序关系总体上依次变新;研究区在中晚侏罗世曾发生最早期的油气聚集,但随着晚侏罗世末的构造抬升和剥蚀,古油藏遭受破坏而形成炭质沥青;现今油气藏主要经历了2期有效油气充注,成藏时间晚于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第一期成藏距今100~70Ma(K2),主要以莫西庄、征沙村地区的I幕发黄色荧光原油充注为标志;第二期成藏距今62~0Ma(E—Q),油气充注活动频繁且持续时间长,发黄色和蓝色、蓝色和白色荧光的烃类包裹体依次在较长的统一地质时期内叠置共存。表明各含油区块内三工河组油气藏随盆地构造演化发生了多次动态充注与调整,具有残留型、调整改造型及持续充注型等多种油气藏在空间上复合叠加的成藏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466 / 476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