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基线InSAR探测龙门山主断裂带两侧震后雨期的滑坡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13
作者
程海琴 [1 ,2 ]
陈强 [1 ]
刘国祥 [1 ]
杨莹辉 [1 ]
刘丽瑶 [1 ]
机构
[1] 西南交通大学遥感信息工程系
[2]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关键词
震后滑坡; 主断裂带; 短基线InSAR; 空间特征; 上盘逆冲效应;
D O I
10.13485/j.cnki.11-2089.2014.0161
中图分类号
P225.1 [无线电测距]; P237 [测绘遥感技术];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1601 ; 1404 ; 0837 ;
摘要
为探测汶川震后龙门山主断裂带两侧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雨期前后的两幅超短基线PALSAR影像开展雷达干涉测量。提出三维空间因子SAR大气长波相位建模方法,利用雷达视线方向形变阈值扣除大气短波相位,联合地形坡度因子综合提取主断裂带两侧强降雨期的滑坡空间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震后滑坡灾害基本沿映秀—北川主断裂带两侧呈条带状密集分布,其中90%滑坡分布于高程为1000~3000m区间,地形坡度因子则集中于15°35°范围,多数滑坡距离发震断层约为3~15km,70%滑坡分布于断层上盘区,上下盘滑坡数量和面积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震后滑坡受发震断层上盘逆冲运动特性的滞后效应较为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931 / 93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公用主影像干涉图加权叠加方法及其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J].
龙四春 ;
张诗玉 ;
冯涛 ;
李黎 .
测绘学报, 2012, 41 (06) :844-850
[2]   基于GNSS/InSAR/GIS的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估系统 [J].
许才军 ;
江国焰 ;
汪建军 ;
温扬茂 .
测绘学报, 2012, 41 (05) :661-669
[3]   基于边界探测的InSAR最小二乘整周相位解缠方法 [J].
陈强 ;
杨莹辉 ;
刘国祥 ;
程海琴 ;
刘伟堂 .
测绘学报, 2012, 41 (03) :441-448
[4]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分析 [J].
黄润秋 .
工程地质学报, 2011, 19 (02) :145-151
[5]   汶川震区映秀镇“8·14”特大泥石流灾害调查 [J].
唐川 ;
李为乐 ;
丁军 ;
黄翔超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36 (01) :172-180
[6]   雷达干涉PS网络的基线识别与解算方法 [J].
陈强 ;
丁晓利 ;
刘国祥 ;
胡植庆 ;
袁林果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9) :2229-2236
[7]   利用GPS与InSAR研究西安现今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时空演化特征 [J].
张勤 ;
赵超英 ;
丁晓利 ;
陈永奇 ;
王利 ;
黄观文 ;
杨成生 ;
丁晓光 ;
马静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5) :1214-1222
[8]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9]   利用长时间序列相干目标获取地面沉降场 [J].
王艳 ;
廖明生 ;
李德仁 ;
魏子新 ;
方正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2) :598-604
[10]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的苏州地区沉降研究 [J].
汤益先 ;
张红 ;
王超 .
自然科学进展, 2006, (08) :1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