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

被引:180
作者
丁一汇 [1 ]
柳俊杰 [2 ]
孙颖 [1 ]
柳艳菊 [1 ]
何金海 [2 ]
宋亚芳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
梅雨; 夏季风; 梅雨锋结构; 区域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6 [天气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71~2000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0站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东亚梅雨季的气候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夏长江流域特有的这个雨季有平均21天的长度,从6月17日开始到7月8日结束。梅雨期间降雨量达200~300 mm,占夏季总降雨量的45%左右。当6月中旬东亚夏季风突然从华南向北推进到长江流域,同时印度夏季风开始在印度次大陆爆发时,中国梅雨雨季开始。这时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供应显著加强,为梅雨降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水汽条件。气候学上梅雨锋的结构主要表现为:(1)近于纬向的宽广云雨区,其中包含有强对流降水与云团;(2)锋前具有高假相当位温的高湿空气柱;(3)对流层低层跨越梅雨锋的水平温度梯度非常弱或几近消失;(4)梅雨锋区低层有一相对低的温度;(5)梅雨锋区以南为强低空偏南急流,急流以北是梅雨锋风切变线;(6)从梅雨锋区到赤道的地区是一个季风型或间接的垂直环流区。在许多方面,中国东部的梅雨锋不同于日本的梅雨锋和朝鲜的梅雨锋,因为后两者基本上是中纬度斜压结构的锋区。东亚夏季风对中国梅雨的影响要比对日本和朝鲜梅雨的影响更重要。作者对东亚梅雨系统(中国梅雨、日本Baiu和朝鲜Changma)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082 / 1101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江淮流域2003年强梅雨期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周玉淑
    高守亭
    邓国
    不详
    [J]. 大气科学 , 2005, (02) : 195 - 204
  • [2] 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中国夏季旱涝分布
    杨义文
    [J]. 气象, 2002, (11) : 11 - 16
  • [3] 东亚的梅雨期与亚洲上空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关系
    陶诗言
    赵煜佳
    陈晓敏
    [J]. 气象学报, 1958, (02) : 119 - 134
  • [4] 中国夏半年几种降水天气系统的分析研究
    谢义炳
    [J]. 气象学报, 1956, (01) : 1 - 23
  • [5] Ding Yihui,Johnny C. L. Chan.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 overview[J].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2005(1-4)
  • [6] Multi-stage onset of the summer monsoon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R. Wu
    B. Wang
    [J]. Climate Dynamics, 2001, 17 : 277 - 289
  • [7] Jai-Ho Oh,Won-Tae Kwon,Sang-Boom Ryoo.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changma and future observational study (kormex)[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7
  • [8] 陶诗言 著.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 [9] Zhou Y S,Gao S T,Shen S.A diagnostic study of formation and structures of the Meiyu Front system over East Asia[K].J Meteorol Soc Jpn,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