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温—地压系统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15
作者
李鹤永 [1 ]
刘震 [1 ]
党玉琪 [2 ]
马达德 [2 ]
张永庶 [2 ]
张延华 [2 ]
陈艳鹏 [1 ]
机构
[1]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古地层压力恢复; 地温—地压系统演化; 流体势; 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西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化特征。将流体势分析与地温—地压研究相结合,分别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从剖面到平面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地下流体动力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柴西地区在主要成藏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都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其中,上新世末期的温压系统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在温压系统平面分区内,油气藏基本位于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能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都是封闭及保存条件好的岩性或古构造等原生油气藏。同时论证并提出柴西地区未探明储量主要位于深部高压型温压系统内,深层油气藏勘探应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
引用
收藏
页码:564 / 577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异常高压:分布、成因及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附视频 [J].
郭泽清 ;
刘卫红 ;
钟建华 ;
杨和山 ;
饶孟余 ;
肖红平 .
地质科学, 2005, (03) :376-389
[2]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变形规律 [J].
刘志宏 ;
万传彪 ;
杨建国 ;
刘振文 ;
高军义 .
地质科学, 2005, (03) :404-414
[3]   济阳坳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J].
刘震 ;
戴立昌 ;
赵阳 ;
许晓明 ;
张善文 ;
蔡进功 .
地质科学, 2005, (01) :1-15
[4]   尕斯库勒油田原油含氮化合物油气运移效应 [J].
段毅 ;
郑朝阳 ;
张辉 ;
吴保祥 .
天然气工业, 2004, (11) :26-28+12
[5]   油气运聚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J].
罗晓容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5) :337-346
[6]   柴达木盆地构造分区及其油气远景 [J].
戴俊生 ;
叶兴树 ;
汤良杰 ;
金之钧 ;
邵文斌 ;
胡勇 ;
张兵山 .
地质科学, 2003, (03) :291-296
[7]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环境演变、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J].
朱筱敏 ;
康安 ;
韩德馨 ;
王延斌 ;
康强 .
地质科学, 2003, (03) :367-376
[8]   柴达木盆地油气聚集规律及勘探前景 [J].
徐凤银 ;
彭德华 ;
侯恩科 .
石油学报, 2003, (04) :1-6
[9]   济阳坳陷地温-地压场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肖焕钦 ;
刘震 ;
赵阳 ;
戴立昌 ;
许晓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3) :68-70
[10]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中深层裂缝性油藏 [J].
李元奎 ;
王铁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6) :12-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