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温—地压系统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15
作者
李鹤永 [1 ]
刘震 [1 ]
党玉琪 [2 ]
马达德 [2 ]
张永庶 [2 ]
张延华 [2 ]
陈艳鹏 [1 ]
机构
[1] 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古地层压力恢复; 地温—地压系统演化; 流体势; 油气运聚; 柴达木盆地西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化特征。将流体势分析与地温—地压研究相结合,分别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从剖面到平面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地下流体动力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柴西地区在主要成藏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都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其中,上新世末期的温压系统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在温压系统平面分区内,油气藏基本位于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能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都是封闭及保存条件好的岩性或古构造等原生油气藏。同时论证并提出柴西地区未探明储量主要位于深部高压型温压系统内,深层油气藏勘探应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
引用
收藏
页码:564 / 577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1]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论文集[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张一伟等主编, 2004
[12]  
Modelling of pore pressure evolution associated with sedimentation and uplift in sedimentary basin .2 Luo,X. R,Vasseur,G. Basin Research . 1995
[13]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研究 [J].
邱楠生 ;
顾先觉 ;
丁丽华 ;
陈刚 ;
杨乾政 .
地质科学, 2000, (04) :456-464
[14]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分析 [J].
康永尚 ;
邱楠生 ;
吴文旷 ;
樊洪海 .
石油学报, 2000, (05) :12-15+6
[15]   准噶尔盆地东部流体势场演化对油气运聚的控制 [J].
刘震 ;
金博 ;
韩军 ;
关强 ;
李培俊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4) :59-63+112
[16]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温地压系统与油气运聚成藏的关系 [J].
刘震 ;
贺维英 ;
韩军 ;
朱伯生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15-20+124
[17]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控油作用分析 [J].
戴俊生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0, (02) :121-124
[18]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温度压力和油气分布相互关系探讨 [J].
邱楠生 ;
康永尚 ;
樊洪海 ;
金之钧 ;
胡文喧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6) :826-833
[19]   沉积盆地地层古埋深的恢复 [J].
邵新军 ;
刘震 ;
崔文富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03) :3-5
[20]   青海柴达木盆地咸水泉油田第三系地层裂缝分布评价 [J].
刘人和 ;
周文 ;
刘文碧 ;
李德发 .
矿物岩石, 1998, (02) :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