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物理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26
作者
赵震
雷恒池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双参数谱演变方案; 三层模型; 微物理过程; 雷达反射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5 [云]; P458 [天气过程的分析];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MM5中增加的双参数显式云物理方案模拟了西北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对小雨的预报评分较高,对中雨以上评分低而且位置有一定偏差,即对层状云降水模拟效果较好。模式中增加了雷达反射率的计算,与延安站雷达RHI回波相比较,模拟的回波结构基本符合层状云回波特征,存在0℃层亮带。采用三层模型解释模拟的层状云降水形成机制和过程:第一层为冰晶区,无过冷水;第二层存在过冷水,为各种冰相粒子增长区,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分界不固定;第三层和第二层的分界在0℃,为暖云。第一层对第二层播种冰晶,第二层为第一层播种下的冰晶供给过冷水,使冰晶快速增长;第二层对第三层播种雪和霰,使其在第三层融化成雨,第三层同时消耗云水。模拟给出了三层模型层状云场的空间结构,延安站不同时刻微物理量垂直分布和各种水凝物粒子的生成源项分析揭示了三层模型降水形成机制和主要微物理过程。三层模型可以完整和全面地解释层状云降水形成机制和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323 / 33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层状云系人工增雨潜力评估研究 [J].
洪延超 ;
周非非 .
大气科学 , 2006, (05) :913-926
[2]   “催化-供给”云降水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洪延超 ;
周非非 .
大气科学, 2005, (06) :43-54
[3]   MM5中新显式云物理方案的建立和数值模拟 [J].
赵震 ;
雷恒池 ;
吴玉霞 .
大气科学, 2005, (04) :609-619
[4]   新疆冬季降雪微结构及其增长过程的初步研究 [J].
游来光 ;
王守荣 ;
王鼎丰 ;
迟玉明 .
气象学报, 1989, (01) :73-81
[5]   层状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二)——中纬度气旋云系的微物理过程 [J].
胡志晋 ;
严采蘩 .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1987, (02) :133-142
[6]   层状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一)——微物理模式 [J].
胡志晋 ;
严采蘩 ;
不详 .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 1986, (01) :37-52
[7]  
云和降水物理[M]. 科学出版社 , 黄美元等 著, 1999
[8]  
云雾降水物理基础[M]. 科学出版社 , 顾震潮著, 1980
[9]  
Some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J] . You Laiguang,Liu Yangang.Atmospheric Research . 1995 (2)
[10]   EQUIVALENT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S FOR SNOW AND ICE PARTICLES [J].
SMITH, PL .
JOURNAL OF CLIMATE AND APPLIED METEOROLOGY, 1984, 23 (08) :1258-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