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视野下信访功能的定位

被引:7
作者
杨福忠
机构
[1]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政法部
关键词
信访功能; 政治参与; 权利救济;
D O I
10.16273/j.cnki.53-1134/d.2012.01.036
中图分类号
D632.8 [信访工作];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信访在中国成为问题与信访的功能定位有密切关系。国家把信访的功能定位在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方面,而公民更愿意定位在权利救济方面。由于公民对信访功能的定位和国家原初的定位产生了一定偏差,这使得国家在应对以权利救济为目的的信访问题时,难免带有功利主义的目的。从比较法的角度,信访权更接近于国外宪法所普遍确认的"请愿权"。就请愿权发展轨迹来看,早期的请愿权兼具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的双重功能,之后随着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大量的私人纠纷主要诉诸司法程序解决,请愿权的权利救济功能逐渐式微甚至消失,今天请愿主要作为一种直接政治参与的方式而存在。请愿权在现代成熟宪政国家中的发展变迁图景为我们思考信访在我国如何进行功能转换提供了思路。我国应通过完善司法救济制度逐步把权利救济功能从信访中剥离出来,使信访回到原初的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的功能上来。
引用
收藏
页码:152 / 15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 [J].
尹冬华 .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0, 12 (02) :44-53
[2]   论信访权利与信访制度——从比较法视角的一种考察 [J].
林来梵 ;
余净植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3) :26-33
[3]   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政策建议 [J].
王宝明 .
中国行政管理, 2007, (02) :34-37
[4]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J].
王绍光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5) :86-99+207
[5]   权利的迷思:法秩序中的信访制度 [J].
朱最新 ;
朱孔武 .
法商研究, 2006, (02) :78-84
[6]   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 [J].
应星 .
法学研究, 2004, (03) :58-71
[7]  
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M]. 法律出版社 , 林来梵著, 2001
[8]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范愉著, 2000
[9]  
论民主[M]. 商务印书馆[美]罗伯特·达尔, 1999
[10]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奥)凯尔森(HansKelsen)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