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66
作者
张仁陟 [1 ,2 ]
罗珠珠 [1 ,2 ]
蔡立群 [1 ,2 ]
黄高宝 [2 ,3 ]
李玲玲 [2 ,3 ]
谢军红 [2 ,3 ]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3]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传统耕作;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质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和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6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坚实度和饱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团粒结构、有效水分、水分利用率和饱和导水率差异极显著,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加乘法则和加权综合法2种模型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质量,P→W(豌豆→小麦)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NT>TS>T(TP)>TP(T),W→P(小麦→豌豆)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TS>NT>TP>T,说明免耕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覆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减少土壤侵蚀,促进土壤物理质量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J].
杨晶 ;
沈禹颖 ;
南志标 ;
高崇岳 ;
牛伊宁 ;
王先之 ;
罗彩云 ;
李光棣 .
草业学报, 2010, 19 (01) :75-82
[2]   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李晓东 ;
魏龙 ;
张永超 ;
郭丁 ;
李旭东 ;
傅华 .
草业学报, 2009, 18 (04) :103-110
[3]   退耕草地演替过程中的碳储量变化 [J].
王俊明 ;
张兴昌 .
草业学报, 2009, 18 (01) :1-8
[4]   免耕春小麦套种牧草土壤养分动态研究 [J].
毛吉贤 ;
石书兵 ;
马林 ;
朱军 ;
郭飞 ;
买买提.玉山 .
草业科学, 2009, 26 (02) :86-90
[5]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 [J].
谢瑞芝 ;
李少昆 ;
李小君 ;
金亚征 ;
王克如 ;
初震东 ;
高世菊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9) :1914-1924
[6]   耕作方式与地表覆盖量对苜蓿及小麦地水蚀过程的影响 [J].
辛平 ;
黄高宝 ;
徐银萍 ;
罗珠珠 ;
沈延民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2) :16-18+23
[7]   耕作措施对黑土农田耕层水分的影响 [J].
于同艳 ;
张兴义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121-124
[8]   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廖萍 ;
黄国勤 .
耕作与栽培, 2006, (05) :31-32
[9]  
Potential Effect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A Review of Global Long-Term Studies[J]. W.B.HOOGMOED,O.OENEMA,U.D.PERDOK.Pedosphere. 2006(05)
[10]   免耕秸秆覆盖对旱作麦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J].
黄高宝 ;
李玲玲 ;
张仁陟 ;
蔡立群 ;
KwongYin CHAN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5)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