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部寒武纪花岗岩类:岩石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

被引:11
作者
董昕
张泽明
机构
[1]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花岗岩类; 寒武纪; 岩石学; 锆石Hf同位素; 青藏高原东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分布的冈底斯岩基,记录了其强烈的中、新生代造山作用;而古生代以前岩浆作用的报道却屈指可数,限制了我们对青藏高原起源及构造演化的研究。本文研究报道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南拉萨地体和高喜马拉雅带的寒武纪花岗质岩石,岩石类型包括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表明其结晶年龄为503~490Ma。南拉萨地体中的寒武纪花岗岩具有高的铝饱和指数和刚玉分子数,矿物化学成分区别出岩浆成因的过铝质矿物白云母和石榴石,结合岩石中锆石的内部结构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为S型花岗岩。岩石中锆石的Hf同位素具有近一致的负εHf(t)值,地壳Hf模式年龄集中在1.8~1.6Ga,说明寒武纪花岗岩可能来源于元古代物质的部分熔融。因此,南拉萨地体存在古老的结晶基底,而并不是一个年轻的岛弧地体。高喜马拉雅带中近同期的花岗质片麻岩具有较负的εHf(t)值和老的地壳Hf模式年龄(2.3~1.5Ga),说明其可能为元古代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同期的火山和变质作用以及区域性的不整合,本文认为青藏高原南部经历了广泛的古生代早期原特提斯洋俯冲导致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183 / 1199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79 条
[1]   拉萨地体锆石Hf同位素填图:对地壳性质和成矿潜力的约束 [J].
张立雪 ;
王青 ;
朱弟成 ;
贾黎黎 ;
吴兴源 ;
刘盛遨 ;
胡兆初 ;
赵天培 .
岩石学报, 2013, 29 (11) :3681-3688
[2]   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早古生代早期造山事件 [J].
蔡志慧 ;
许志琴 ;
段向东 ;
李化启 ;
曹汇 ;
黄学猛 .
岩石学报, 2013, 29 (06) :2123-2140
[3]   拉萨地体东南部变质岩的成因与中-新生代造山作用 [J].
董昕 ;
张泽明 ;
刘峰 ;
王伟 ;
于飞 ;
林彦蒿 ;
姜洪颖 ;
贺振宇 .
岩石学报, 2012, 28 (06) :1765-1784
[4]   滇西施甸地区晚泛非运动的地层学和岩石学响应 [J].
黄勇 ;
郝家栩 ;
白龙 ;
邓贵标 ;
张国祥 ;
黄文俊 .
地质通报, 2012, 31(Z1) (Z1) :306-313
[5]   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李海兵 ;
嵇少丞 ;
张泽明 ;
刘焰 .
地质学报, 2011, 85 (01) :1-33
[6]   青藏高原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研究重大进展——冈底斯地区寒武系和泛非造山不整合的发现 [J].
李才 ;
吴彦旺 ;
王明 ;
杨韩涛 .
地质通报, 2010, 29 (12) :1733-1736
[7]   西藏冈底斯构造带申扎一带寒武系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计文化 ;
陈守建 ;
赵振明 ;
李荣社 ;
何世平 ;
王超 .
地质通报, 2009, 28 (09) :1350-1354
[8]   西藏拉萨地体南部晚白垩纪石榴石二辉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J].
王金丽 ;
张泽明 ;
董昕 ;
刘峰 ;
于飞 ;
王伟 ;
徐方建 ;
沈昆 .
岩石学报, 2009, 25 (07) :1695-1706
[9]  
Records of Indosinian Orogenesis in Lhasa Terrane, Tibet[J]. 李化启,许志琴,杨经绥,蔡志慧,陈松永,唐泽民.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09(02)
[10]   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J].
朱弟成 ;
潘桂棠 ;
王立全 ;
莫宣学 ;
赵志丹 ;
周长勇 ;
廖忠礼 ;
董国臣 ;
袁四化 .
地质通报, 2008, (09) :1535-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