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被引:291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李海兵
嵇少丞
张泽明
刘焰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印度-亚洲碰撞; 大地构造; 主碰撞; 斜向碰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地球上最为壮观的重大地质事件。碰撞及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域发生了与碰撞前截然不同的变形,地貌、环境及其深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根据青藏高原形成、周缘造山带崛起以及大量物质侧向逃逸的基本格局,作者从大陆动力学视角出发,将"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与"前碰撞大地构造"区别开来进行研究,将印度-亚洲碰撞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青藏中央高原、冈底斯-喜马拉雅主俯冲/碰撞造山带、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和侧向挤出地体群等,其中青藏中央高原即青藏腹地,"冈底斯-喜马拉雅主俯冲/碰撞造山带"包括冈底斯"安第斯山型"俯冲造山带和"喜马拉雅山型"主碰撞造山带,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包括北缘"西昆仑-阿尔金-祁连"挤压转换造山带、东缘"龙门山-锦屏山"挤压转换造山带、东南缘"中缅"伊洛瓦底挤压转换造山带和西南缘"印-巴-阿"阿莱曼挤压转换造山带,侧向挤出地体群包括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东南部以大型走滑断裂:鲜水河-小江、哀牢山-红河、澜沧江、嘉黎-高黎贡、那邦和三盖断裂为边界的南松甘、兰坪、保山、腾冲等挤出地体群;以及青藏高原西构造结两侧的"甜水海、""兴都库什"、"喀布尔"和"阿富汗"侧向挤出地体群。本文探讨了上述各构造单元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例如:楔形印度小板块与亚洲大板块的碰撞以及印度大陆东西拐角的构造作用,主碰撞和斜向碰撞的影响,大型走滑与侧向挤出地体的形成关系,挤压与走滑并重的挤压转换机制对整个青藏高原和周缘造山带形成的制约,碰撞大地构造单元的特性以及与前碰撞大地构造的区别和叠置或改造的关系等等。最后,本文还基于青藏高原地幔结构探讨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学及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3
页数:33
相关论文
共 91 条
  • [1] 大陆碰撞成矿论
    侯增谦
    [J]. 地质学报, 2010, 84 (01) : 30 - 58
  • [2] 西藏冈底斯东部察隅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约束
    朱弟成
    莫宣学
    王立全
    赵志丹
    牛耀龄
    周长勇
    杨岳衡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7) : 833 - 848
  • [3] 西藏南部冈底斯岩基花岗岩时代与岩石成因
    纪伟强
    吴福元
    锺孙霖
    刘传周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7) : 849 - 871
  • [4] 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俯冲/折返机制的探讨
    杨经绥
    许志琴
    张建新
    张泽明
    刘福来
    吴才来
    [J]. 岩石学报, 2009, 25 (07) : 1529 - 1560
  • [5] 旁那石榴蓝闪片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刘鸿飞
    刘焰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9, 28 (03) : 199 - 214
  • [6] 含熔体差应力状态下中下地壳岩石的变形结构与物质迁移
    李化启
    梁一鸿
    马瑞
    许志琴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 39 (02) : 262 - 268
  • [7] 西藏南部二叠纪和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演化:新观点
    朱弟成
    莫宣学
    赵志丹
    牛耀龄
    潘桂棠
    王立全
    廖忠礼
    [J]. 地学前缘, 2009, 16 (02) : 1 - 20
  • [8] 西藏南部印度-亚洲碰撞带岩石圈:岩石学-地球化学约束
    莫宣学
    赵志丹
    朱弟成
    喻学惠
    董国臣
    周肃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1) : 17 - 27
  • [9]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早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文力
    [J]. 科学通报, 2009, 54 (03) : 373 - 381
  • [10] 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朱弟成
    潘桂棠
    王立全
    莫宣学
    赵志丹
    周长勇
    廖忠礼
    董国臣
    袁四化
    [J]. 地质通报, 2008, (09) : 1535 -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