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被引:291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李海兵
嵇少丞
张泽明
刘焰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印度-亚洲碰撞; 大地构造; 主碰撞; 斜向碰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地球上最为壮观的重大地质事件。碰撞及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域发生了与碰撞前截然不同的变形,地貌、环境及其深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根据青藏高原形成、周缘造山带崛起以及大量物质侧向逃逸的基本格局,作者从大陆动力学视角出发,将"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与"前碰撞大地构造"区别开来进行研究,将印度-亚洲碰撞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青藏中央高原、冈底斯-喜马拉雅主俯冲/碰撞造山带、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和侧向挤出地体群等,其中青藏中央高原即青藏腹地,"冈底斯-喜马拉雅主俯冲/碰撞造山带"包括冈底斯"安第斯山型"俯冲造山带和"喜马拉雅山型"主碰撞造山带,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包括北缘"西昆仑-阿尔金-祁连"挤压转换造山带、东缘"龙门山-锦屏山"挤压转换造山带、东南缘"中缅"伊洛瓦底挤压转换造山带和西南缘"印-巴-阿"阿莱曼挤压转换造山带,侧向挤出地体群包括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东南部以大型走滑断裂:鲜水河-小江、哀牢山-红河、澜沧江、嘉黎-高黎贡、那邦和三盖断裂为边界的南松甘、兰坪、保山、腾冲等挤出地体群;以及青藏高原西构造结两侧的"甜水海、""兴都库什"、"喀布尔"和"阿富汗"侧向挤出地体群。本文探讨了上述各构造单元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例如:楔形印度小板块与亚洲大板块的碰撞以及印度大陆东西拐角的构造作用,主碰撞和斜向碰撞的影响,大型走滑与侧向挤出地体的形成关系,挤压与走滑并重的挤压转换机制对整个青藏高原和周缘造山带形成的制约,碰撞大地构造单元的特性以及与前碰撞大地构造的区别和叠置或改造的关系等等。最后,本文还基于青藏高原地幔结构探讨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学及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3
页数:33
相关论文
共 91 条
  • [31]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地质年代学和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张泽明
    王金丽
    赵国春
    石超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7) : 1477 - 1487
  • [32] 环东冈瓦纳大陆周缘的古生代造山作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证据[J]. 张泽明,王金丽,沈昆,石超.岩石学报. 2008(07)
  • [33] 西藏罗布莎蛇绿岩铬铁矿中的超高压矿物和新矿物(综述)
    杨经绥
    白文吉
    方青松
    戎合
    [J]. 地球学报, 2008, (03) : 263 - 274
  • [34] 西藏拉萨地块MORB型榴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陈松永
    杨经绥
    罗立强
    李兆丽
    徐向珍
    李天福
    任玉峰
    李化启
    [J]. 地质通报, 2007, (10) : 1327 - 1339
  • [35]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中的大洋俯冲型榴辉岩:古特提斯洋盆的残留?
    杨经绥
    许志琴
    李天福
    李化启
    李兆丽
    任玉峰
    徐向珍
    陈松永
    [J]. 地质通报, 2007, (10) : 1277 - 1287
  • [36]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中的石榴辉石岩——印度大陆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至80~100km深度的证据
    张泽明
    郑来林
    王金丽
    赵旭东
    石超
    [J]. 地质通报, 2007, (01) : 1 - 12
  • [37] 中国境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发现榴辉岩带
    杨经绥
    许志琴
    耿全如
    李兆丽
    徐向珍
    李天福
    任玉峰
    李化启
    蔡志慧
    梁凤华
    陈松永
    [J]. 地质学报, 2006, (12) : 1783 - 1792
  • [38] 宁中白云母二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刘琦胜
    江万
    简平
    叶培盛
    吴珍汉
    胡道功
    [J]. 岩石学报, 2006, (03) : 643 - 652
  • [39] 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火山岩约束
    朱弟成
    潘桂棠
    莫宣学
    王立全
    廖忠礼
    赵志丹
    董国臣
    周长勇
    [J]. 岩石学报, 2006, (03) : 534 - 546
  • [40] 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化
    潘桂棠
    莫宣学
    侯增谦
    朱弟成
    王立全
    李光明
    赵志丹
    耿全如
    廖忠礼
    [J]. 岩石学报, 2006, (03) : 521 -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