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被引:291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李海兵
嵇少丞
张泽明
刘焰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印度-亚洲碰撞; 大地构造; 主碰撞; 斜向碰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地球上最为壮观的重大地质事件。碰撞及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域发生了与碰撞前截然不同的变形,地貌、环境及其深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根据青藏高原形成、周缘造山带崛起以及大量物质侧向逃逸的基本格局,作者从大陆动力学视角出发,将"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与"前碰撞大地构造"区别开来进行研究,将印度-亚洲碰撞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青藏中央高原、冈底斯-喜马拉雅主俯冲/碰撞造山带、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和侧向挤出地体群等,其中青藏中央高原即青藏腹地,"冈底斯-喜马拉雅主俯冲/碰撞造山带"包括冈底斯"安第斯山型"俯冲造山带和"喜马拉雅山型"主碰撞造山带,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包括北缘"西昆仑-阿尔金-祁连"挤压转换造山带、东缘"龙门山-锦屏山"挤压转换造山带、东南缘"中缅"伊洛瓦底挤压转换造山带和西南缘"印-巴-阿"阿莱曼挤压转换造山带,侧向挤出地体群包括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东南部以大型走滑断裂:鲜水河-小江、哀牢山-红河、澜沧江、嘉黎-高黎贡、那邦和三盖断裂为边界的南松甘、兰坪、保山、腾冲等挤出地体群;以及青藏高原西构造结两侧的"甜水海、""兴都库什"、"喀布尔"和"阿富汗"侧向挤出地体群。本文探讨了上述各构造单元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例如:楔形印度小板块与亚洲大板块的碰撞以及印度大陆东西拐角的构造作用,主碰撞和斜向碰撞的影响,大型走滑与侧向挤出地体的形成关系,挤压与走滑并重的挤压转换机制对整个青藏高原和周缘造山带形成的制约,碰撞大地构造单元的特性以及与前碰撞大地构造的区别和叠置或改造的关系等等。最后,本文还基于青藏高原地幔结构探讨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学及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3
页数:33
相关论文
共 91 条
  • [41]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中生代放射虫硅质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朱杰
    杜远生
    刘早学
    冯庆来
    田望学
    李金平
    王昌平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2) : 1131 - 1139
  • [42] 大陆板片多重性俯冲与折返的动力学模式——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折返年龄限定
    许志琴
    曾令森
    梁凤华
    戚学祥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5, (05) : 357 - 368
  • [43] 西藏冈底斯带花岗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壳生长演化信息
    莫宣学
    董国臣
    赵志丹
    周肃
    王亮亮
    邱瑞照
    张风琴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3) : 281 - 290
  • [44] 喜马拉雅地体的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年龄记录
    许志琴
    杨经绥
    梁凤华
    戚学祥
    刘福来
    曾令森
    刘敦一
    李海兵
    吴才来
    史仁灯
    陈松永
    [J]. 岩石学报, 2005, (01) : 3 - 14
  • [45] 青藏高原南羌塘基性岩墙群U-Pb和Sm-Nd同位素定年及构造意义
    李才
    和钟铧
    李惠民
    [J]. 中国地质, 2004, (04) : 384 - 389
  • [46] 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40Ar/39Ar年代格架
    周肃
    莫宣学
    董国臣
    赵志丹
    邱瑞照
    王亮亮
    郭铁鹰
    [J]. 科学通报, 2004, (20) : 2095 - 2103
  • [47] 从多岛弧盆系研究实践看板块构造登陆的魅力
    潘桂棠
    王立全
    尹福光
    朱弟成
    耿全如
    廖忠礼
    [J]. 地质通报, 2004, (Z2) : 933 - 939
  • [48] 藏南康马奥陶系及其底砾岩的发现并初论喜马拉雅沉积盖层与统一变质基底的关系
    周志广
    刘文灿
    梁定益
    [J]. 地质通报, 2004, (07) : 655 - 663
  • [49] 藏东南迦巴瓦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中玻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意义
    郑来林
    耿全如
    欧春生
    王小伟
    [J]. 地质通报, 2003, (Z1) : 908 - 911
  • [50] 藏南萨迦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及其成因
    李德威
    刘德民
    廖群安
    张雄华
    袁晏明
    [J]. 地质通报, 2003, (05) : 303 -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