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4
作者
方叶兵 [1 ,2 ,3 ]
王礼茂 [1 ,2 ]
牟初夫 [1 ,2 ]
张宏 [4 ]
屈秋实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4]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
关键词
石油终端利用; 碳排放; 空间分异; 主导因素; 地理探测器;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22 []; X322 [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083305 ;
摘要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石油消费又是中国第二大碳排放源,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按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划分来探讨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及其主导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引导区域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15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空间分异,并探测了其主导因素和地域类型,再根据探测因子与碳排放耦合程度判断不同类型下的典型省份。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中国石油终端CO2排放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石油终端CO2排放强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2)石油终端CO2排放量在全国层面和三大地带层面的变异系数都要显著高于石油终端CO2排放强度。在三大地域,石油终端CO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均表现为东部地带分异性最强、中部地带最小的基本格局;(3)全国尺度上,影响石油终端CO2排放量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柴油消费比、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影响CO2排放强度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工业占GDP比重、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强度和汽油消费比;(4)主导碳排放的地域类型可以归纳为能源结构指向型、能源强度指向型、产业结构指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指向型和人口规模指向型等5种地域类型;(5)研究表明,中国石油终端利用CO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没有完全按照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减排政策需要因地制宜,具有针对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233 / 224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 [J].
王劲峰 ;
徐成东 .
地理学报, 2017, 72 (01) :116-134
[2]   1990-2014年泛长三角地区能源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J].
陈江龙 ;
李平星 ;
高金龙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12) :1472-1482
[3]   中国客运交通的碳排放地理特征与展望 [J].
李琳娜 ;
Becky P.Y.Loo .
地理研究, 2016, 35 (07) :1230-1242
[4]   基于IO-SDA模型的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机理分析 [J].
王长建 ;
张小雷 ;
张虹鸥 ;
汪菲 .
地理学报, 2016, 71 (07) :1105-1118
[5]   中国在气候变化下碳排放、能源消费与低碳经济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英文) [J].
沈镭 ;
孙艳芝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16, 26 (07) :855-870
[6]   中国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的区域差异 [J].
顾梦琛 ;
王礼茂 .
资源科学, 2016, 38 (02) :255-264
[7]   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多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原嫄 ;
席强敏 ;
孙铁山 ;
李国平 .
地理研究, 2016, 35 (01) :82-94
[8]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J].
田成诗 ;
郝艳 ;
李文静 ;
曲本亮 .
资源科学, 2015, 37 (12) :2309-2318
[9]   北京市服务业碳排放增长的分解分析(英文) [J].
李艳梅 ;
赵剑锋 ;
刘广生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5, 6 (05) :324-330
[10]   中国经济“新三步走”战略下人均碳排放预测(英文) [J].
杜强 ;
王宁 ;
车雷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5, 6 (05) :31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