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主滑移带(PSZ):映秀—北川断裂带内的斜切逆冲断裂

被引:19
作者
李海兵 [1 ,2 ]
许志琴 [1 ,2 ]
王焕 [1 ,2 ]
司家亮 [1 ,2 ]
李天福 [1 ,2 ]
宋圣荣 [3 ]
裴军令 [4 ]
郭力维 [3 ]
孙知明 [4 ]
黄尧 [5 ]
MarieLuce Chevalier [1 ,2 ]
刘栋梁 [1 ,2 ]
机构
[1]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 台湾大学地球科学系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5] 江苏省地质六队
关键词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 汶川地震主滑动带(PSZ); 岩心; 映秀—北川断裂带; 龙门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毁灭性的汶川地震(Ms 8.0),并沿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分别产生约270 km和80 km长、并具不同运动性质的地表破裂带。大地震后的断裂带科学钻探是研究地震机制的有效方法,为更好地了解汶川地震过程中的断裂机制、岩石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特征,2008年11月4日(汶川地震后的178 d)快速实施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该项目在这两条断裂带的上盘布置深浅不一的五口群钻(500~3000 m深)。笔者以汶川科钻一号孔(WFSD-1)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岩心的岩石学研究和构造分析,识别出映秀—北川断裂带中的不同断裂岩分布和组合,以及确定了汶川地震主滑移带位置,为进一步研究汶川地震断裂机制提供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39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21]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J].
许志琴 ;
李化启 ;
侯立炜 ;
付小芳 ;
陈文 ;
曾令森 ;
蔡志慧 ;
陈方远 .
地质通报, 2007, (10) :1262-1276
[22]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 [J].
李勇 ;
周荣军 ;
A L Densmore ;
M A Ellis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40-51
[23]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层序与构造事件 [J].
李勇 ;
侯中健 ;
司光影 ;
A.L.Densmore ;
周荣军 ;
M.A.Ellis ;
李永昭 ;
梁兴中 .
中国地质, 2002, (01) :30-36
[24]   “彭灌杂岩”推覆体的构造变形特征 [J].
马永旺,王国芝,胡新伟 .
四川地质学报, 1996, (02) :110-114
[25]   断层泥在基岩区断层新活动研究中的意义 [J].
林传勇,史兰斌,刘行松,唐汉军,陈孝德 .
中国地震, 1995, (01) :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