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贫困陷阱”研究——目标定位制下的负激励分析

被引:17
作者
白维军 [1 ,2 ]
机构
[1]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标定位; 贫困陷阱; 负激励;
D O I
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10.02.001
中图分类号
D632.1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学科分类号
120404 ;
摘要
基于目标定位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制度运行中的负激励效应,家计调查的制度缺陷,以及"进入—退出"机制的不完善,陷入了与救助初衷相悖离的贫困陷阱。改革福利扣减制,实行负所得税制;优化目标定位制,实行分类施保;实行低保救助的制度与资源整合,是跳出制度性贫困陷阱的根本出路。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可及与可得: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 [J].
祝建华 .
浙江学刊, 2008, (03) :190-195
[2]   用负所得税原理改革我国低保制度的现实性分析 [J].
易艳玲 ;
蒲晓红 .
生产力研究, 2008, (07) :37-39+122+173
[3]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J].
王俊刚 ;
袁高鹏 .
经济问题, 2007, (07) :63-65
[4]   跳出"贫困陷阱" [J].
刘伯光 ;
杨中华 .
调研世界, 2005, (02) :45-45
[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政策工具:“目标定位” [J].
郑秉文 ;
孙婕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 (08) :42-46
[6]   CES经济增长模型中“贫困陷阱”理论的实证分析 [J].
顾六宝 ;
张明倩 .
统计研究, 2001, (12) :11-14
[7]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 人民出版社 , 郑功成, 2008
[8]  
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美]尼尔·吉尔伯特(NeilGilbert)编,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