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的群体质量

被引:21
作者
刘天学 [1 ,2 ]
李潮海 [1 ]
付景 [1 ]
闫成辉 [1 ]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2] 不详
关键词
基因型; 玉米; 间作; 群体质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的群体质量特征。结果表明,HF9‖XD20间作,植株中部叶片平均叶龄延长,而对下部和上部叶片影响不大;ZD958‖LD981间作,ZD958植株下部叶片平均叶龄延长,而中、上部叶片则缩短,LD981植株下、中、上部叶片平均叶龄均有所延长。吐丝前,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单间作无明显差异,吐丝后,HF9和LD981的LAI分别大于和显著大于单作群体,而ZD958和XD20则分别小于和显著小于单作群体。紧凑型品种和半紧凑型品种间作增加了群体透光率,吐丝后10d,4个品种棒三叶叶色值(SPADR)均有所增加,并且除ZD958外,其余3个品种棒三叶净光合速率均有所增加,其中LD981增加显著。间作对吐丝以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影响不大,吐丝后,半紧凑型品种(HF9和LD981)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其中LD981增加显著,而紧凑型品种(XD20和ZD958)的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其中ZD958显著减少;间作还提高了收获指数,并且两种间作群体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结果提示,紧凑型与半紧凑型玉米品种的间作可以提高群体质量,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籽粒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6302 / 630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高矮立体间作种植技术研究 [J].
崔俊明 ;
宋长江 ;
卢道文 ;
杨海燕 ;
郭素英 ;
裴振群 ;
刘智萍 ;
芦连勇 ;
孙海潮 ;
牛永锋 ;
郑丽敏 .
杂粮作物, 2005, (04) :253-257
[2]   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 [J].
唐劲驰 ;
Ismael A.Mboreha ;
佘丽娜 ;
廖红 ;
陈怀珠 ;
孙祖东 ;
严小龙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6) :1196-1203
[3]   玉米/花生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对花生根瘤碳氮代谢及固氮的影响 [J].
左元梅 ;
刘永秀 ;
张福锁 .
生态学报, 2004, (11) :2584-2590
[4]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复合群体生态生理效应 [J].
李潮海 ;
苏新宏 ;
孙敦立 .
生态学报, 2002, (12) :2096-2103
[5]   玉米不同品种间作增产机理及栽培技术 [J].
董宁 ;
于长英 ;
李永禄 .
农业科技通讯, 2002, (08) :10-10
[6]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研究初报 [J].
苏新宏 ;
李潮海 ;
孙敦立 ;
张怀志 .
玉米科学, 2000, (04) :57-60
[7]   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相关性研究 [J].
艾天成 ;
李方敏 ;
周治安 ;
张敏 ;
吴海荣 .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0, (01) :6-8
[8]   粮菜间套作带型运用规律的研究 [J].
赵秉强 ;
李凤超 ;
李增嘉 ;
张保仁 .
作物学报, 1999, (03) :356-362
[9]   发展玉米育种科学 迎接21世纪的挑战 [J].
戴景瑞 .
作物杂志, 1998, (06) :2-5
[10]   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生育特性演进规律研究 Ⅱ物质生产特性的演进 [J].
胡昌浩 ;
董树亭 ;
王空军 ;
孙庆泉 .
玉米科学, 1998, (03) :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