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系统理论在中国盆地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被引:11
作者
罗开平 [1 ]
周祖翼 [1 ]
何治亮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油气保存单元; 复式(合)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 多旋回; 中国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概念提出后的20多年里,世界油气勘探业走过了一条搏奕—理性、随机—系统、盲从—高效之路,它的诞生和应用“明显地提高了勘探成功率”,“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勘探工具”。我国的石油地质家和勘探家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和提出了“成油系统”的思想,并在此后的20年间又相继发展和提出了“源控论”、“定凹选带”等几乎和含油气系统“等效”的认识和理论体系,在指导我国东部相对简单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石油人在对西部和南方多旋回叠合或改造盆地的“求知”中,在中国盆地的“土壤”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复式含油气系统”、“油气保存单元”等更贴近“中国型”盆地风格和特点的含油气系统概念,并取得了在这一领域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中国的几辈石油人在“接力棒”式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沉淀和积累,促进了含油气系统思想和中国盆地的“融合”,在含油气系统理论体系中添上了浓浓的中国色彩。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4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试论中国大陆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特征 [J].
罗志立 ;
田作基 ;
徐旺 .
石油学报, 1997, (01) :3-11
[2]   中国中、新生代构造与含油气盆地 [J].
朱夏 ;
陈焕疆 ;
孙肇才 ;
张渝昌 .
地质学报, 1983, (03) :235-242
[3]  
中国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与评价方法[M]. 科学出版社 , 赵文智等著, 2003
[4]   中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构造意义及盆山耦合关系 [J].
刘云生 ;
郭战峰 ;
梁西文 ;
杨振武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3) :201-205
[5]  
本体论与认识论中的沉积盆地[J]. 何治亮.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01)
[6]   对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和分类问题的思考 [J].
郑求根 ;
吴冲龙 ;
王燮培 ;
丁文龙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1) :42-48+53
[7]   油气保存单元的概念与评价原理 [J].
何登发 ;
马永生 ;
杨明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1) :1-8
[8]   中国西北叠合盆地的主要构造特征 [J].
汤良杰 ;
贾承造 ;
金之钧 ;
马宗晋 .
地学前缘, 2003, (S1) :118-124
[9]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 [J].
刘池洋 ;
杨兴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1)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