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72
作者
郑子成
李廷轩
张锡洲
王永东
杨玉梅
汪曦微
机构
[1] 不详
[2]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组成; 稳定性;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9.05.034
中图分类号
S152.5 [土壤比重、容重与孔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干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均以>5 mm粒径为主,总体随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0.25 mm粒径为主,总体随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2)干筛处理下,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表现为桉树人工林最大,杉木人工林最小;湿筛处理下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以杉木人工林最大,枇杷园最小。(3)风干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表现为杉木人工林>茶园>枇杷园>桉树人工林>撂荒地,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表现为枇杷园>撂荒地>茶园>桉树人工林>杉木人工林。
引用
收藏
页码:228 / 231+236 +23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花岗岩红壤区不同地类土壤抗蚀性分异规律研究 [J].
周刚 ;
赵辉 ;
陈国玉 ;
解明曙 ;
赖奕卡 .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09) :27-29+45+60
[2]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J].
周虎 ;
吕贻忠 ;
杨志臣 ;
李保国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9) :1973-1979
[3]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J].
龚伟 ;
胡庭兴 ;
王景燕 ;
宫渊波 ;
冉华 ;
张世熔 .
土壤学报, 2007, (03) :571-575
[4]   侵蚀环境退耕撂荒地水稳性团聚体演变特征及土壤养分效应 [J].
戴全厚 ;
刘国彬 ;
薛萐 ;
翟胜 ;
李小利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2) :61-64+77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粒及微团粒的分形特征 [J].
刘梦云 ;
常庆瑞 ;
齐雁冰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04) :47-51
[7]   转移矩阵法评价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J].
石辉 .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03) :91-95
[8]   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 [J].
邱莉萍 ;
张兴昌 ;
张晋爱 .
生态学报, 2006, (02) :364-372
[9]   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J].
李阳兵 ;
魏朝富 ;
谢德体 ;
高明 .
土壤通报, 2006, (01) :51-55
[10]   东北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研究进展 [J].
史奕 ;
陈欣 ;
闻大中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4) :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