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山耦合与沉积盆地成因

被引:50
作者
王清晨
李忠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北京
关键词
盆山耦合; 盆地成因; 国际岩石圈计划;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3.01.005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我国的沉积盆地成因研究主要遵循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进行 ,关注重点为盆山体系的构造、沉积和深部结构上的耦合现象。构造耦合研究是指盆山结合带的统一变形特征 ,沉积耦合研究是通过沉积响应去重塑盆山耦合过程及相邻造山带的演化过程 ,深部结构耦合的重点是研究盆山体系在岩石圈尺度的动力学统一性。国际上相应领域的研究重点为岩石圈深部过程与近地表构造过程的耦合。国内外研究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差异之处。建议在未来的沉积盆地成因研究中更加开阔思路 ,采用天然实验室的工作模式 ,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酒西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分析与高原北部隆升 [J].
宋春晖 ;
孙淑荣 ;
方小敏 ;
孙东 .
沉积学报, 2002, (04) :552-559
[2]   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盆地充填记录的启示 [J].
李忠 ;
李任伟 ;
孙枢 .
地质通报, 2002, (Z2) :547-553
[3]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I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 [J].
郑洪波 ;
KatherineButcher ;
ChrisPowell .
沉积学报, 2002, (02) :274-281
[4]   新疆地学断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岩石圈细结构 [J].
高锐 ;
肖序常 ;
刘训 ;
管烨 ;
李秋生 ;
卢德源 ;
李朋武 .
地球学报, 2001, (06) :547-552+570
[5]   新疆天山(独山子)-西昆仑(泉水沟)地学断面地震与重力联合反演地壳构造特征 [J].
贺日政 ;
高锐 ;
李秋生 ;
管烨 ;
李朋武 .
地球学报, 2001, (06) :553-558
[6]   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J].
刘和甫 .
地球科学, 2001, (06) :581-596
[7]   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篱笆图及其说明——10条GGT地球物理资料 [J].
杨宝俊 ;
张兴洲 ;
孟令顺 ;
吴福元 ;
孙晓猛 ;
孙加鹏 ;
刘财 ;
冯日亘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1, (04) :385-390
[8]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 [J].
朱光 ;
王道轩 ;
刘国生 ;
宋传中 ;
徐嘉炜 ;
牛漫兰 .
地质科学, 2001, (03) :269-278
[9]   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至地表的时间下限:大别山北麓晚侏罗世砾岩中发现榴辉岩砾石 [J].
王道轩 ;
刘因 ;
李双应 ;
金福全 .
科学通报, 2001, (14) :1216-1220
[10]   合肥盆地花岗岩砾石的同位素年代学示踪 [J].
刘少峰 ;
张国伟 ;
张宗清 ;
苏尚国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09) :748-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