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的特质性与立法技术——基于“双层社会”形态的考察

被引:20
作者
陈伟 [1 ]
熊波 [2 ]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2] 西南政法大学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网络社会; “双层社会”; 网络犯罪; 刑法立法;
D O I
10.19525/j.issn1008-407x.2020.02.009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信息网络时代的技术规则渐趋渗透于现实社会,促使"网络社会+现实社会"这一"双层社会"形态的形成。在"双层社会"形态下,网络刑法立法面临着对象性质、行为模式以及危害程序认定的挑战。以现有的网络刑法的立法构造和构成要件的立法评价,仍无法完整契合网络犯罪的特质性。因此,网络刑法立法应当注重网络空间的"双层社会性"、犯罪行为的"技术多元性",分别从网络犯罪行为的多元化、类型化样态,来塑造刑法立法的预防性规则和调和性规则,以逐一化解网络犯罪的特质性危害。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网络谣言型涉众事件的刑事归责理论之匡正 [J].
陈伟 ;
熊波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 39 (11) :122-127
[2]   网络时代的刑事立法 [J].
张明楷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3) :69-82
[3]   论中立帮助行为的处罚边界 [J].
陈洪兵 .
中国法学, 2017, (01) :189-208
[4]   网络刑法知识转型与立法回应 [J].
孙道萃 .
现代法学, 2017, 39 (01) :117-131
[5]   程序性构成要件要素概念的提倡 [J].
卢勤忠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6, 34 (06) :62-71
[6]   网络犯罪的刑法应对新理念 [J].
刘宪权 .
政治与法律, 2016, (09) :2-12
[8]   转型时期刑法立法的思路与方法 [J].
周光权 .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03) :123-146+207
[9]   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行为刑法规制论 [J].
刘宪权 .
法商研究, 2015, 32 (06) :61-71
[10]   网络“空间化”的时代演变与刑法对策 [J].
于志刚 .
法学评论, 2015, 33 (02) :1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