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19
作者
王畅 [1 ]
王声湧 [1 ]
董杉 [1 ]
彭淋 [1 ]
代金芳 [1 ]
李文浩 [2 ]
董晓梅 [1 ]
机构
[1] 暨南大学医学院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
[2] 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学
关键词
大学生; 伤害;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7 [学校管理]; R195 [卫生调查与统计];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伤害干预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9年广州市某综合性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000名在校本科生,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大学生伤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65份。采用χ2检验分析大学生伤害的性别、年级、专业等分布情况以及不同伤害类型、地点和致伤活动的性别分布。对可能影响大学生伤害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调查之日的前3个月内,大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5.54%,人次发生率为25.39%,2次以上伤害占总伤害的44.67%。男生伤害发生率(20.83%)高于女生(11.26%),非独生子女(17.43%)高于独生子女(1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伤发生率最高,为6.32%。不同性别致伤情况、地点不同。男生前3位致伤情况为扭伤、碰撞/挤压伤和跌倒/坠落伤,不同于女生的扭伤、割伤和跌倒/坠落伤;男生最常见的致伤活动是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发生率为17.36%(75/432),女生是在走路时(4.88%,26/53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骑车逆行、进行自行车/滑板等特技活动是大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上网常进行多媒体娱乐、有网络成瘾症状等行为的大学生伤害发生少。结论大学生伤害形式主要为扭伤,男生、非独生子女及有相关风险行为者伤害的风险较高,应针对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开展相应的行为干预。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宁波市大学生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J].
郭春燕 ;
张义喜 ;
卢涛 ;
张秀娟 .
重庆医学, 2010, 39 (19) :2646-2647+2664
[2]   芜湖市高校大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
郑丽 ;
康耀文 ;
陈燕 ;
龚伟志 ;
王金权 ;
金岳龙 ;
艾东 ;
姚应水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0, 14 (08) :778-780
[3]   徐州市3所高校大学生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J].
覃朝晖 ;
解加伟 ;
王菲 ;
夏洪蕾 ;
丁加干 ;
汤瑜青 ;
杨军 ;
高修银 ;
孙国仁 .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0, 30 (06) :385-387
[4]   南宁市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 [J].
施向东 ;
卢洁 ;
梁惠宁 ;
刘晓军 ;
苏萍 ;
龙兮 ;
卢珊 .
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07) :1297-1300+1303
[5]   中国大学生伤害流行特征分析 [J].
陈天娇 ;
季成叶 .
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 (02) :205-206+209
[6]   武汉市某高校大学生伤害现况调查 [J].
曹金红 ;
向兵 ;
张连生 ;
刘筱娴 .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01) :112-113
[7]   大学生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张远 ;
李华锋 ;
张巍 ;
赵仲堂 ;
贾存显 .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02) :135-137
[8]   合肥市2所高校大学生运动伤害的流行病学调查 [J].
陈新民 ;
刘翔 ;
叶冬青 ;
黄芬 ;
刘业勋 .
中国学校卫生, 2007, (06) :536-537
[9]   广东省1999~2003年伤害死亡情况及死因分析 [J].
李剑森 ;
马文军 ;
许燕君 ;
徐浩锋 ;
聂少萍 ;
林锦炎 ;
董智强 ;
李海康 .
华南预防医学, 2005, (02) :7-10
[10]   合肥市大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 [J].
宋玉梅 ;
陈道俊 ;
尹婧 ;
张会 ;
叶冬青 .
中国学校卫生, 2002, (03) :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