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对大豆群体冠层微气象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杜吉到 [1 ]
张晓艳 [1 ]
李建英 [2 ]
郑殿峰 [1 ]
冯乃杰 [1 ]
机构
[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
关键词
大豆; 光合有效辐射强度; 温度; 相对湿度; 风速;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0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大豆群体光合有效辐射强度、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风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群体冠层的微气象特征存在差异,高密度与低密度群体之间差异显著。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及风速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温度、湿度及CO2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昼夜温差在14~17.3℃,群体的相对湿度正午12∶00时最低,高低密度群体湿度差相隔3%;群体间不同层次的CO2浓度越接近地面越高,从06∶00到12∶00时,密度为36万株/hm2的群体(即P2.4)各冠层CO2浓度均为最大。随种植密度增加,群体内单株荚数、粒数和粒重逐渐减少。当密度为36万株/hm2时,群体产量最高。
引用
收藏
页码:245 / 25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利用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J].
周勋波 ;
孙淑娟 ;
陈雨海 ;
杨国敏 ;
杨荣光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 (03) :322-326
[2]   超高产大豆主要群体生理参数与经济产量关系的研究 [J].
魏建军 ;
罗赓彤 ;
张力 ;
潘文远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7, (03) :272-276
[3]   栽培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群体产量的影响——Ⅰ .播期、密度、行株距 (配置方式 )对产量的影响 [J].
赵双进 ;
张孟臣 ;
杨春燕 ;
王文秀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2, (04) :31-34
[4]   大豆新品系豫西8924适宜种植密度的研究初报 [J].
张富厚 ;
郑跃进 ;
王黎明 ;
陈新月 ;
石红霞 .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03) :31-32
[5]   直立穗型水稻群体小气候环境研究 [J].
高士杰 ;
张龙步 ;
陈温福 .
中国农业气象, 2000, (03) :24-27+39
[6]   昼夜温差对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 [J].
吴姝 ;
张树源 ;
沈允钢 .
作物学报, 1998, (03) :333-337
[7]   大豆群体冠层叶粒与光照垂直分布规律的初步分析 [J].
林蔚刚 .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6, (03) :1-4
[8]   昼夜变温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简报) [J].
孙存华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4, (03) :192-194
[9]   夏大豆群体光合特性的研究 [J].
傅金民 .
大豆科学, 1994, (01) :16-21
[10]   大豆叶面积变化对田间微气象条件及产量的影响 [J].
潘万清 ;
王连敏 ;
高连国 .
大豆科学, 1992, (01) :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