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ISSR分析油茶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32
作者
王保明 [1 ]
陈永忠 [2 ]
谭晓风 [3 ]
彭邵锋 [2 ]
石明旺 [3 ]
机构
[1] 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ISSR; 油茶; 优良无性系; 遗传多样性;
D O I
10.13759/j.cnki.dlxb.2008.06.023
中图分类号
S794.4 [油茶];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以23个油茶无性系叶片的DNA作为实验材料,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最优引物,并扩增出10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70条,多态性比率为68.6%,谱带大小为200~2000bp。Shannon遗传信息指数为0.4793,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000和1.519;遗传距离为0.1542~0.6931,油茶无性系之间具有较高多态性。运用平均聚类法分析23个油茶无性系的亲缘关系及多样性,在遗传距离为0.392时,23个油茶无性系聚为4类:湘林156、湘林210和湘林4号等18个油茶无性系为第1类;岑软2号和湘林97号为第2类;湘林34号和湘林11为第3类;湘林81号单独为1类。其中,湘林4号与湘林29的亲缘关系最近,湘林34与湘林78的亲缘关系最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茶ISSR聚类结果与油茶农艺学性状的关系,从而为油茶优良无性系甄别、亲缘关系分析以及种质资源利用,在分子水平上积累了有效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3+36 +3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油茶优良无性系ISSR分子鉴别 [J].
张国武 ;
钟文斌 ;
乌云塔娜 ;
谭晓风 ;
杜天真 .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02) :278-282
[2]   利用ISSR技术对优质红锥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J].
王蕾 ;
叶志云 ;
蒋燚 ;
王鸣刚 ;
陈亮 .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S1) :91-94
[3]   油茶ISSR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 [J].
温强 ;
叶金山 ;
雷小林 ;
江梅 ;
黄莉莉 ;
江香梅 ;
徐林初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06) :22-26+43
[4]   河南大豆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J].
周延清 ;
李敏 ;
贾敬芬 ;
苑保军 ;
耿臻 ;
卢龙斗 .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09) :1883-1887
[5]   中国桑树选育品种I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英文) [J].
赵卫国 ;
苗雪霞 ;
臧波 ;
张林 ;
潘一乐 ;
黄勇平 .
遗传学报, 2006, (09) :851-860
[6]   大血藤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J].
蔡琰琳 ;
金则新 ;
李钧敏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4) :583-586
[7]   苦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J].
赵丽娟 ;
张宗文 ;
黎裕 ;
王天宇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6, (02) :159-164
[8]   油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J].
黄永芳 ;
陈锡沐 ;
庄雪影 ;
雷治国 ;
陈永忠 ;
彭邵峰 .
林业科学, 2006, (04) :38-43
[9]   ISSR分子标记在茶树上的应用 [J].
侯渝嘉 ;
李品武 .
西南园艺, 2005, (06) :12-13
[10]   油茶优良无性系的RAPD分子鉴别 [J].
陈永忠 ;
张智俊 ;
谭晓风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5, (04) :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