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Zn-Ag-Cu矿床新类型: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

被引:82
作者
侯增谦 [1 ]
宋玉财 [1 ]
李政 [1 ]
王召林 [1 ]
杨志明 [1 ]
杨竹森 [2 ]
刘英超 [2 ]
田世洪 [2 ]
何龙清 [3 ]
陈开旭 [3 ]
王富春 [4 ]
赵呈祥 [4 ]
薛万文 [4 ]
鲁海峰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
[4] 青海地质调查院
基金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地质学; Pb-Zn-Ag-Cu矿床; 成矿特征; 构造控矿模型; 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碰撞造山带; 青藏高原;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8.02.001
中图分类号
P618.43 [锌]; P618.52 [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坪、玉树及沱沱河地区,广泛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矿床在内的大量新生代Pb、Zn、Cu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均产于该高原东缘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主体赋存于第三纪前陆盆地内部,以沉积岩容矿,与岩浆活动无关,受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显著区别于世界已知的各类以沉积岩容矿的贱金属矿床。研究表明,伴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而产生一系列逆冲断裂系,将前陆盆地侧缘的中生代地层切割成叠置的构造岩片,并推覆叠置于盆地沉积地层之上,形成单冲式或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并控制了Pb-Zn-Ag-Cu矿床的形成与发育。根据逆冲推覆构造控矿式样和矿化特征,可以识别出4种矿床式:①产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前锋带"构造穹隆+岩性圈闭"内的金顶式Zn-Pb矿床;②受控于前锋带冲起构造的河西-三山式Pb-Zn-Ag-Cu矿床;③产于主逆冲断裂带派生的次级断层或平移断层内的富隆厂式Ag-Cu或Cu矿床;④产于主逆冲断裂上盘灰岩层间破碎带内的东莫扎抓式Pb-Zn矿床。这些矿床的矿体多受不同级次的断裂控制,多孔砂岩、白云岩化灰岩及构造破碎带是有利矿化部位。多数矿体显示开放空间充填成矿特点,少数显示层控性,属后生成矿。金属矿物组合主要为低Fe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组合及低温Cu硫化物(黝铜矿系列为主)+Ag硫化物(辉银矿、黝银矿、汞银矿)+方铅矿±闪锌矿组合,脉石矿物组合主要为方解石+重晶石±萤石±白云石±天青石,局部见沥青。成矿流体以盐水体系为主,盐度w(NaCleq)变化于1%28·0%之间,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80~190℃,显示盆地卤水±大气降水的特点。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对矿床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其深部拆离滑脱带可能是流体流长距离侧向迁移的优选通道,主逆冲断裂是成矿流体垂向运移和向上排泄的主要途径,浅部各类样式的逆冲构造是流体汇聚的主要场所。成矿物质以盆地沉积岩贡献为主,部分可能来自幔源岩石。矿床金属组合可能与成矿流体迁移-汇聚过程中流经岩石的性质有关:矿区发育灰岩建造时,出现Zn-Pb(Zn多于Pb)矿化;若发育碎屑岩建造,尤其是红层,则出现Cu-Ag(-Pb)矿化。因此,笔者将这种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新类型矿床称之为造山型Pb-Zn-Ag-Cu矿床,其成矿模式可表述为:伴随着印度-亚洲大陆持续碰撞,青藏高原东、北缘中生代构造岩片向盆地中央推覆并置,形成单冲式或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流体从造山带沿拆离滑脱带长距离向前陆盆地方向运移,运移过程中淋滤围岩的金属物质,通过主逆冲断裂垂向沟通,进入浅部各式逆冲构造部位从而形成不同样式的矿床。经综合分析,提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受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贱金属矿床的勘查要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44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61 条
[1]   论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容矿角砾岩的成因 [J].
王安建 ;
高兰 ;
刘俊来 ;
曹殿华 ;
修群业 ;
范世家 .
地质学报, 2007, (07) :891-897+1017
[2]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与流体的稀土元素研究 [J].
曾荣 ;
薛春纪 ;
刘淑文 ;
高永宝 ;
朱和平 .
地质与勘探, 2007, (02) :55-61
[3]   金顶超大型矿床容矿围岩时代探讨及地质意义 [J].
修群业 ;
王安建 ;
高兰 ;
刘俊来 ;
于春林 ;
曹殿华 ;
范世家 ;
翟云峰 .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6, (04) :294-302
[4]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J].
侯增谦 ;
潘桂棠 ;
王安建 ;
莫宣学 ;
田世洪 ;
孙晓明 ;
丁林 ;
王二七 ;
高永丰 ;
谢玉玲 ;
曾普胜 ;
秦克章 ;
许继峰 ;
曲晓明 ;
杨志明 ;
杨竹森 ;
费红彩 ;
孟祥金 ;
李振清 .
矿床地质, 2006, (05) :521-543
[5]   兰坪金满沉积-热液改造型铜矿 [J].
郜周全 ;
赵庆红 ;
童映红 .
云南地质, 2006, (03) :341-347
[6]   论兰坪盆地白秧坪铜(钴)矿床成因的氦氩同位素证据 [J].
范世家 ;
王安建 ;
刘汉斌 ;
修群业 ;
曹殿华 ;
李瑞萍 ;
高辉 ;
陈其慎 .
地质论评, 2006, (05) :628-635
[7]   青藏东缘昌都—思茅构造带中新生代陆内裂谷作用 [J].
钟康惠 ;
唐菊兴 ;
刘肇昌 ;
寇林林 ;
董树义 ;
李志军 ;
周慧文 .
地质学报, 2006, (09) :1295-1311
[8]   藏东缘昌都大型复合盆地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与成矿作用 [J].
唐菊兴 ;
钟康惠 ;
刘肇昌 ;
李志军 ;
董树义 ;
张丽 .
地质学报, 2006, (09) :1364-1376
[9]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J].
侯增谦 ;
杨竹森 ;
徐文艺 ;
莫宣学 ;
丁林 ;
高永丰 ;
董方浏 ;
李光明 ;
曲晓明 ;
李光明 ;
赵志丹 ;
江思宏 ;
孟祥金 ;
李振清 ;
秦克章 ;
杨志明 .
矿床地质, 2006, (04) :337-358
[10]   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 [J].
李亚林 ;
王成善 ;
伊海生 ;
刘志飞 ;
李勇 .
地质学报, 2006, (08) :1118-113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