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及控制减排

被引:22
作者
陈颖军 [1 ]
姜晓华 [1 ]
支国瑞 [2 ]
冯艳丽 [3 ]
盛国英 [3 ,4 ]
傅家谟 [3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 上海大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民用燃煤; 黑碳; 排放因子; 排放量估算; 减排措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我国被认为是最大的黑碳排放国,其中民用燃煤可能是最重要的排放源.由于黑碳排放因子(EFBC)的匮乏造成了我国黑碳排放量估算的巨大不确定性.在系列实验中,我们对13个不同成熟度的煤种分别以蜂窝煤和块煤散烧形式在相应炉灶中燃烧所产生的黑碳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出了一套关于民用燃煤的EFBC数据.其中,无烟煤以蜂窝煤和块煤形式的EFBC分别为0.004和0.007g·kg-1;烟煤则分别为0.09和3.05g·kg-1.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煤的成熟度对EFBC的影响最显著,尤其是中等挥发份烟煤(MVB)明显高于其他煤种;燃烧形式的改进(即块煤的蜂窝煤化)可以将烟煤的EFBC平均降低35倍.据此计算我国2000年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量为94千吨,明显低于前人的估算结果;其中烟煤的块状散烧贡献最大,占90%以上.从控制减排的角度,如果禁止MVB作为民用燃料,并进一步普及使用蜂窝煤,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量可减少80%以上,我国的黑碳排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554 / 155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及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 [J].
吴兑 ;
毛节泰 ;
邓雪娇 ;
铁学熙 ;
张远航 ;
曾立民 ;
李菲 ;
谭浩波 ;
毕雪岩 ;
黄晓莹 ;
陈静 ;
邓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1) :1542-1553
[2]   民用燃煤含碳颗粒物的排放因子测量 [J].
刘源 ;
张元勋 ;
魏永杰 ;
窦晗 ;
顾达萨 ;
曾立民 ;
邵敏 .
环境科学学报, 2007, (09) :1409-1416
[3]   中国大陆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 [J].
曹国良 ;
张小曳 ;
王亚强 ;
车惠正 ;
陈东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6) :259-264+317
[4]   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J].
韩永明 ;
曹军骥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5, (01) :125-132
[5]   中国煤炭加工技术发展的思考 [J].
陈贵锋 ;
俞珠峰 ;
成玉琪 .
洁净煤技术, 2001, (01) :9-13
[6]   近30年来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特征 [J].
罗云峰 ;
吕达仁 ;
李维亮 ;
周秀骥 .
科学通报, 2000, (05) :549-554
[7]  
Lung cancer mortality and exposure to atmospheric aerosol particles in Guangzhou, China[J] . Xuexi Tie,Dui Wu,Guy Brasseur.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2009 (14)
[8]  
An Asian emission inventory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 sources for the period 1980–2020[J] . Ohara T.,Akimoto H.,Kurokawa J.,Horii N.,Yamaji K.,Yan X.,Hayasaka T..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2007 (100)
[9]   Inventory of black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emissions from China [J].
Cao, Guoliang ;
Zhang, Xiaoye ;
Zheng, Fangcheng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34) :6516-6527
[10]  
Form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their growth to soot—a review of chemical reaction pathways[J] . H Richter,J.B Howard.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 200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