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温室气体排放及净固碳能力

被引:14
作者
刘博杰 [1 ,2 ]
逯非 [1 ,3 ]
王效科 [1 ,3 ]
刘魏魏 [1 ,2 ]
王莉雁 [1 ,2 ]
饶恩明 [1 ]
张路 [1 ]
郑华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全球变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碳排放; 碳泄漏; 净固碳量; 温室气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基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一期(2000—2010年)营造林过程工程边界内碳排放和边界外碳泄漏的计算,分析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碳排放和碳泄漏年际变化及影响因素,对比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碳排放和碳泄漏的组成特征,研究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净固碳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保工程一期西北、中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天保工程的碳排放分别为0.89、1.47、0.09、2.45 Tg C;碳泄漏分别为3.17、3.11、6.50、12.78 Tg C。工程措施和碳排放强度的区域性差异导致各区域碳排放组成特征不同。造林及配套森林基础设施建设是西北、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最大的工程措施碳排放;新造林及森林管护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工程措施碳排放。相应地,各种物资消耗中,建材是西北、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最大的物资碳排放;燃油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物资碳排放。天保工程在工程边界内外引起的额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5.23 Tg C,抵消了工程固碳效益的9.82%;在西北、中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抵消作用分别为10.08%、8.16%和11.24%。天保工程一期净固碳量为139.77 Tg C,年均净固碳量为12.71 Tg C/a。因此,碳排放和碳泄漏对天保工程固碳的抵消较小,工程一期在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避免工程基础设施的盲目建设和对工程进行合理规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能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4266 / 427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8 条
[31]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价值的年内动态 [J].
李士美 ;
谢高地 ;
张彩霞 ;
祁悦 .
生态学报, 2010, 30 (13) :3482-3490
[32]   清洁发展机制(CDM)造林再造林项目碳汇成本研究——以CDM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为例 [J].
张治军 ;
张小全 ;
朱建华 ;
罗云建 ;
侯振宏 ;
褚金翔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 (06) :348-356
[33]   造林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判别 [J].
陈先刚 ;
赵晓惠 ;
陆梅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7 (10) :99-101
[34]   农田土壤固碳措施的温室气体泄漏和净减排潜力 [J].
逯非 ;
王效科 ;
韩冰 ;
欧阳志云 ;
郑华 .
生态学报, 2009, 29 (09) :4993-5006
[35]   石榴 风靡欧美 变身时尚 [J].
英夫 .
绿色中国, 2009, (10) :32-35
[36]   CDM林业碳汇项目的泄漏问题分析 [J].
武曙红 ;
张小全 ;
李俊清 .
林业科学, 2006, (02) :98-104
[37]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固碳能力估算 [J].
胡会峰 ;
刘国华 .
生态学报, 2006, (01) :291-296
[38]   以煤代木 势在必行 [J].
于海卿,伊文录 .
中国林业, 1995, (03) :33-33
[39]  
Estimating the net carbon balance of boreal open woodland afforestation: A case-study in Québec’s closed-crown boreal forest[J]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2008 (2)
[40]   Special issue on estimation of baselines and leakage in carbon mitigation forestry projects [J].
Jayant A. Sathaye ;
Kenneth Andrasko .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7, 12 (6) :963-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