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温室气体排放及净固碳能力

被引:14
作者
刘博杰 [1 ,2 ]
逯非 [1 ,3 ]
王效科 [1 ,3 ]
刘魏魏 [1 ,2 ]
王莉雁 [1 ,2 ]
饶恩明 [1 ]
张路 [1 ]
郑华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全球变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碳排放; 碳泄漏; 净固碳量; 温室气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基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一期(2000—2010年)营造林过程工程边界内碳排放和边界外碳泄漏的计算,分析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碳排放和碳泄漏年际变化及影响因素,对比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碳排放和碳泄漏的组成特征,研究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净固碳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保工程一期西北、中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天保工程的碳排放分别为0.89、1.47、0.09、2.45 Tg C;碳泄漏分别为3.17、3.11、6.50、12.78 Tg C。工程措施和碳排放强度的区域性差异导致各区域碳排放组成特征不同。造林及配套森林基础设施建设是西北、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最大的工程措施碳排放;新造林及森林管护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工程措施碳排放。相应地,各种物资消耗中,建材是西北、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最大的物资碳排放;燃油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物资碳排放。天保工程在工程边界内外引起的额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5.23 Tg C,抵消了工程固碳效益的9.82%;在西北、中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抵消作用分别为10.08%、8.16%和11.24%。天保工程一期净固碳量为139.77 Tg C,年均净固碳量为12.71 Tg C/a。因此,碳排放和碳泄漏对天保工程固碳的抵消较小,工程一期在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避免工程基础设施的盲目建设和对工程进行合理规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能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4266 / 427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8 条
[21]  
Trajectory and driving factors for GHG emissions in the Chinese cement industry[J] . Yilei Wang,Qinghua Zhu,Yong Geng.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2013
[22]  
An analysis of energy-relat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the Chines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J] . Yihui Tian,Qinghua Zhu,Yong Geng.Energy Policy . 2013
[23]   Ecological limits to terrestrial biological carbon dioxide removal [J].
Smith, Lydia J. ;
Torn, Margaret S. .
CLIMATIC CHANGE, 2013, 118 (01) :89-103
[24]  
In pursuit of carbon accountability: the politics of REDD+ measu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systems[J] .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 2012 (6)
[25]  
Set-asides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implications for permanence and leakage[J] . Sun, Bin,Sohngen, Brent.Climatic Change . 2009 (3)
[26]  
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灌溉消耗地下水及能源的特征. 李云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2013
[27]   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与煤炭能源比重检验分析 [J].
刘广为 ;
赵涛 ;
米国芳 .
资源科学, 2012, 34 (04) :677-687
[28]   我国四种典型土类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 [J].
刘飞 ;
杨柯 ;
李括 ;
彭敏 ;
聂海峰 .
地学前缘, 2011, 18 (06) :20-26
[29]   LULUCF在《京都议定书》履约中的作用 [J].
张小全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7 (05) :369-377
[30]   云南省临沧市膏桐能源林造林碳汇计量 [J].
欧光龙 ;
唐军荣 ;
王俊峰 ;
杨绍辉 ;
胥辉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 16 (05) :74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