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MI数据的中国中东部臭氧及前体物的时空分布

被引:43
作者
单源源 [1 ,2 ,3 ]
李莉 [2 ,3 ]
刘琼 [1 ]
陈勇航 [1 ]
石颖颖 [1 ,2 ,3 ]
刘小正 [1 ,2 ,3 ]
乔利平 [2 ,3 ]
机构
[1]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
[3]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O3; NO2; HCHO; 中国中东部地区;
D O I
10.13198/j.issn.1001-6929.2016.08.04
中图分类号
X511 [气相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基于OMI卫星资料,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流层低层ρ(O3)、对流层NO2柱浓度及甲醛总柱浓度的时空演变趋势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流层低层ρ(O3)呈上升趋势,2005年及2014年分别为60.64、69.43μg/m3,年均增长率为1.6%;对流层低层ρ(O3)增长的区域面积不断扩大,部分地区增长超23μg/m3;呈春夏季高,冬季最低的分布趋势.2005—2012年,对流层NO2柱浓度呈上升趋势,2005年及2012年分别为4.41×1015、5.90×1015mol/cm2,年均增长率为4.8%;2012年后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区域面积逐步扩大,部分地区降低约15×1014mol/cm2;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分布特征;2005—2010年甲醛总柱浓度呈上升趋势,2005年及2010年分别为9.74×1015、1.59×1016mol/cm2,年均增长率为12.6%,2010年后呈下降趋势;呈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分布特征;甲醛总柱浓度增长的区域面积逐渐扩大.利用甲醛与NO2柱浓度比值探讨臭氧控制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鲁豫晋、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属于VOCs控制区,周围城市属于VOCs-NOx协同控制区,其他地区属于NOx控制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128 / 113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2005-201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二氧化氮时空变化特征 [J].
高诚 ;
张超 ;
余树全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5, 32 (05) :691-700
[2]   2005~2013年中国地区对流层二氧化氮分布及变化趋势 [J].
高晋徽 ;
朱彬 ;
王言哲 ;
康汉青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08) :2307-2318
[3]   OMI遥感珠三角城市群NO2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分析 [J].
刘显通 ;
郑腾飞 ;
万齐林 ;
谭浩波 ;
邓雪娇 ;
李菲 ;
邓涛 .
热带气象学报, 2015, 31 (02) :193-201
[4]   近30a中国上空臭氧总量时空变化遥感监测分析 [J].
张莹 ;
高玚 ;
祝善友 ;
张桂欣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4, 16 (06) :971-978
[5]   基于OMI数据的中国臭氧总量时空分布特征 [J].
杜君平 ;
朱玉霞 ;
刘锐 ;
谢涛 ;
姚新 .
中国环境监测, 2014, 30 (02) :191-196
[6]   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J].
耿春梅 ;
王宗爽 ;
任丽红 ;
王燕丽 ;
王琼 ;
杨文 ;
白志鹏 .
环境科学研究, 2014, 27 (03) :239-245
[7]   臭氧胁迫对植物主要生理功能的影响 [J].
列淦文 ;
叶龙华 ;
薛立 .
生态学报, 2014, 34 (02) :294-306
[8]   基于OMI数据的中国NO时空分布与人类影响分析 [J].
李龙 ;
施润和 ;
陈圆圆 ;
徐永明 ;
白开旭 ;
张颉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 (05) :688-694
[9]   基于OMI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周边对流层低层臭氧的分布特征 [J].
杨芳园 ;
卞建春 ;
王颢樾 ;
王卫国 ;
张万诚 ;
樊雯璇 ;
余珂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5 (02) :183-192+261
[10]  
2008~2011年夏季京津冀区域背景大气污染变化分析[J]. 杨俊益,辛金元,吉东生,朱彬.环境科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