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第四纪的生源蛋白石记录:与东亚季风、全球冰量和轨道驱动的联系

被引:13
作者
王汝建 [1 ]
翦知湣 [1 ]
肖文申 [1 ]
田军 [1 ]
李建如 [1 ]
陈荣华 [2 ]
郑玉龙 [2 ]
陈建芳 [2 ]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生源蛋白石; 表层生产力; 东亚季风; 全球冰量; 轨道驱动; ODP184航次; 第四纪; 南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1 [普通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据南海中部1993~1996年颗粒通量的研究表明,蛋白石通量可以用来指示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这一结果为追溯南海第四纪冰期旋回中表层生产力的变化与东亚季风的演化关系提供了依据.通过南海ODP184航次等6个站位生源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的研究发现,北部站位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自470~900ka以来明显增加,并且冰期升高,间冰期降低;而南部站位自420~450ka以来明显增加,并且间冰期升高,冰期降低.这种晚第四纪冰期旋回中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的变化反映了南、北部表层生产力呈现“跷跷板”式的变化,即冰期冬季风加强,北部表层生产力增加,南部表层生产力降低;间冰期夏季风加强,南部表层生产力增加,北部表层生产力降低.北部ODP1144站和南部ODP1143站第四纪以来蛋白石含量与全球冰量(δ18O)和轨道参数(ETP)的时间序列交叉频谱分析和以前的研究结果显示,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变化可能有不同的驱动机制.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全球冰量的变化可能是东亚冬季风强度和时间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岁差和斜率相关的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强度和时间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521 / 53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1]   南海南部17962柱状样生物硅沉积记录及其古海洋意义 [J].
贾国东 ;
翦知湣 ;
彭平安 ;
汪品先 ;
傅家谟 .
地球化学, 2000, (03) :293-296
[12]   1993~1995年南海中部的硅质生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季风气候和El Nio的响应 [J].
王汝建 ;
林隽 ;
郑连福 ;
陈荣华 ;
陈建芳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09) :974-978
[13]   南海晚第四纪表层古生产力与东亚季风变迁 [J].
翦知  ;
王律江 ;
M.Kienast .
第四纪研究, 1999, (01) :32-40
[14]   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两极冰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时代耦合性 [J].
刘东生 ;
郑绵平 ;
郭正堂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194-204
[15]   基于沉积物捕获器的南海表层初级生产力及输出生产力估算 [J].
陈建芳 ;
郑连福 ;
M.G.Wiesner ;
陈荣华 ;
郑玉龙 ;
H.K.Wong .
科学通报, 1998, (06) :639-642
[16]  
Dianyong Fang,Zhimin Jian,Pinxian Wang.Paleoproductivity records for the past 30 ka in the southern Nansha area, the South China Se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0(13)
[17]  
Zhongli Ding,Jimin Sun,Dongsheng Liu.Stepwise advance of the Mu Us Desert since late Pliocene: Evidence from a red clay-loess record[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