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29
作者
李洪岐 [1 ,2 ]
蔺海明 [1 ]
梁书荣 [3 ]
赵会杰 [3 ]
王俊忠 [4 ]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2] 河南省农学会
[3] 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4]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关键词
夏玉米; 密度; 种植方式; 酶活性;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豫北灌区的生产条件下,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碳氮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后期夏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籽粒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片NR和GS活性峰值出现在吐丝期,籽粒SPS和SS活性峰值出现在灌浆后15d。基因型、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NR、GS和籽粒SPS、SS活性均有显著影响,而3因素间总体上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郑单958生育后期叶片NR、GS和籽粒SPS、SS活性均显著高于浚单20,分别提高5.02%、7.40%、6.25%和4.43%。在6.75—9.00万株hm2的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大,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NR、GS和籽粒SPS、SS活性显著降低。与60cm等行距种植方式相比,80cm-40cm宽窄行种植方式下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NR、GS和籽粒SPS、SS活性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6.23%、9.25%、6.87%和2.84%。在采用宽窄行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引用
收藏
页码:6584 / 659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J].
杨吉顺 ;
高辉远 ;
刘鹏 ;
李耕 ;
董树亭 ;
张吉旺 ;
王敬锋 .
作物学报, 2010, 36 (07) :1226-1233
[2]   密度、种植方式和品种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J].
梁书荣 ;
赵会杰 ;
李洪岐 ;
王俊忠 ;
王林华 ;
曲小菲 ;
吕淑敏 .
生态学报, 2010, 30 (07) :1927-1931
[3]  
不同沼液用量对夏玉米源库代谢关键酶及产量的影响[J]. 吕淑敏,曲小菲,王林华,梁书荣,王俊忠,赵会杰.应用生态学报. 2010(02)
[4]   玉米穗位叶碳氮代谢的关键指标测定 [J].
申丽霞 ;
王璞 .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24) :155-157
[5]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和氮利用率的影响 [J].
吕丽华 ;
陶洪斌 ;
王璞 ;
刘明 ;
赵明 ;
王润正 .
作物学报, 2008, (04) :718-723
[6]   密度与氮肥对关中灌区夏玉米(Zea mays L.)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J].
马国胜 ;
薛吉全 ;
路海东 ;
张仁和 ;
邰书静 ;
任建宏 .
生态学报, 2008, (02) :661-668
[7]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功能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J].
杨亮 ;
赵宏伟 ;
刘锦红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3) :320-324
[8]   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产质量的影响 [J].
赵宏伟 ;
马凤鸣 ;
李文华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03) :276-280
[9]   追氮时期对小麦旗叶中蔗糖合成与籽粒中蔗糖降解的影响 [J].
潘庆民 ;
于振文 ;
王月福 ;
余松烈 .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07) :771-776
[10]   不同株型玉米高产群体的质量指标 [J].
宋碧 ;
吴盛黎 ;
苏銮兵 ;
刘德凤 ;
李晔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1, (0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