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30
作者
岳广阳
赵林
赵拥华
李元寿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碳通量; 涡度相关技术; 箱式法; 生态系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青藏高原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草地,区域内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生态系统碳通量主要研究方法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不同植被类型碳循环的源、汇效应、时空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现有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间CO2通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交换量和碳源汇特征等存在明显差异,光合有效辐射、温度、降水、土壤水分和叶面积指数等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最后,结合当前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的现实与需要,探讨了通量观测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解决途径.未来对青藏高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多尺度、长期生态实验和CO2通量观测数据支持,同时以此为基础发展新的数据处理、分析和跨尺度机理模拟方法,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
引用
收藏
页码:166 / 17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1]   一次降水过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CO2通量和热量输送的影响 [J].
张法伟 ;
李英年 ;
赵新全 ;
古松 ;
王勤学 ;
杜明远 ;
唐艳鸿 .
生态学杂志, 2008, (10) :1685-1691
[2]   青藏高原腹地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泽草甸生长季节CO2排放通量及其主要环境控制因子研究 [J].
王俊峰 ;
王根绪 ;
吴青柏 .
冰川冻土, 2008, (03) :408-414
[3]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热、CO2通量估算模型研究进展 [J].
王靖 ;
于强 ;
潘学标 ;
尹红 ;
张永强 .
生态学报, 2008, (06) :2843-2853
[4]   青海省三江源区人工草地生态系统CO通量 [J].
赵亮 ;
古松 ;
周华坤 ;
徐世晓 ;
赵新全 ;
李英年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8, (03) :544-554
[5]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CO通量 [J].
张法伟 ;
刘安花 ;
李英年 ;
赵亮 ;
王勤学 ;
杜明远 .
生态学报, 2008, (02) :453-462
[6]   珠穆朗玛峰北坡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通量日变化与月变化特征 [J].
朱志鹍 ;
马耀明 ;
李茂善 ;
仲雷 .
高原气象, 2007, (06) :1300-1304
[7]   青藏高原沼泽及高寒草甸生长期内CO2排放 [J].
王俊峰 ;
王根绪 ;
王一博 ;
李元寿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5) :17-23
[8]   降水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冷季CO通量的影响 [J].
徐世晓 ;
赵亮 ;
李英年 ;
古松 ;
赵新全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3) :193-195+200
[9]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及其控制因子 [J].
赵亮 ;
古松 ;
徐世晓 ;
赵新全 ;
李英年 .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05) :1054-1060
[10]   夏季休牧对高寒矮嵩草草甸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J].
李玉娥 ;
秦晓波 ;
李文福 ;
林而达 ;
高清竹 ;
万运帆 ;
石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4) :20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