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抗诉基础的转换与补充性抗诉机制的建立

被引:3
作者
赵信会 [1 ]
宋新龙 [2 ]
机构
[1] 山东经济学院法学院
[2]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检察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民事抗诉; 基础; 补充性; 申诉; 申请再审;
D O I
10.16494/j.cnki.1002-3933.2010.04.032
中图分类号
D925.1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现行民事抗诉机制的基础表现在政治、认识论和司法方面,但传统社会中支持该抗诉机制的基础,在当今社会面临诸多挑战,出现了许多困惑。新时期民事抗诉的机制建立,最根本的应是抗诉基础的重新设计或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应是从对审判权的制约到对当事人的诉权保障,从与当事人申请再审并列设计的民事抗诉转化为补充当事人再审申请权的抗诉机制。该机制体现在申请再审的前置、抗诉的期间、抗诉在整个再审中的地位、抗诉机关的权利等问题的处理中。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5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论再审事由的程序地位——以新一元论的诉讼标的为基础 [J].
赵信会 .
政法论丛, 2008, (04) :9-14
[2]   司法职权与其他权力配置的非均衡性反思 [J].
赵信会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03) :78-82
[3]   对检察权行使的监督制约 [J].
林睦翔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8, (02) :39-43
[5]   民事审判监督制度整体的程序设计——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出发点 [J].
王亚新 .
中国法学, 2007, (05) :181-191
[6]   论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 [J].
汤维建 .
人民检察, 2007, (09) :37-41
[7]   关于改革民事再审程序的几点思考 [J].
宋朝武 .
法学评论, 2003, (02) :105-110
[8]  
构建民事抗诉制约机制[N]. 汤维建.检察日报. 2007 (003)
[9]  
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M]. 法律出版社 , (日) 高桥宏志, 2007
[10]  
民事诉讼法[M]. 法律出版社 , (德)奥特马·尧厄尼希(OthmarJauernig)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