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川东北地区构造特征及变形期次探讨
被引:19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舒姚
胡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胡明
机构
:
[1]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来源
:
复杂油气藏
|
2010年
/ 3卷
/ 02期
关键词
:
构造层;
构造演化;
构造特征;
构造期次;
川东北;
D O I
:
10.16181/j.cnki.fzyqc.2010.02.009
中图分类号
: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为了在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大巴山前缘与川东褶皱带交汇区进行油气勘探,根据研究区地震解释资料,将研究区以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四段至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膏盐岩层,志留系下统的泥页岩和砂质泥岩层,以及中、下寒武统中的泥质岩和膏盐岩层为界,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通过各层构造特征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史、区域应力挤压和传导及滑脱层对构造形成的作用分析,以及区内断层展布和交切关系,认为川东北地区各构造层的表现特征各不相同,滑脱层对构造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今构造是经过印支、燕山和喜山多期次构造作用而形成的,其中NE构造早于NW构造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大巴山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形成演化.[M].刘树根等; 著.地质出版社.2006,
[2]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郭正吾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3]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断裂系统及构造演化
[J].
唐大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唐大卿
;
陈新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陈新军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先平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1)
:58
-63
[4]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沈传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沈传波
;
梅廉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梅廉夫
;
徐振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徐振平
;
汤济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汤济广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田鹏
.
岩石学报,
2007,
(11)
:2901
-2910
[5]
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山前带构造样式与变形机制
[J].
汪泽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汪泽成
;
赵文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赵文智
;
徐安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安娜
;
李登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登华
;
崔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崔瑛
.
现代地质,
2006,
(03)
:429
-435
[6]
四川盆地褶皱形成时间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J].
甘昭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地质局地质综合研究大队
甘昭国
;
梁恩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地质局地质综合研究大队
梁恩宇
.
天然气工业,
1988,
(04)
:1
-6+5
←
1
→
共 6 条
[1]
大巴山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形成演化.[M].刘树根等; 著.地质出版社.2006,
[2]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郭正吾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3]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断裂系统及构造演化
[J].
唐大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唐大卿
;
陈新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陈新军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先平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1)
:58
-63
[4]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沈传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沈传波
;
梅廉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梅廉夫
;
徐振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徐振平
;
汤济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汤济广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田鹏
.
岩石学报,
2007,
(11)
:2901
-2910
[5]
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山前带构造样式与变形机制
[J].
汪泽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汪泽成
;
赵文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赵文智
;
徐安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安娜
;
李登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李登华
;
崔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崔瑛
.
现代地质,
2006,
(03)
:429
-435
[6]
四川盆地褶皱形成时间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J].
甘昭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地质局地质综合研究大队
甘昭国
;
梁恩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南石油地质局地质综合研究大队
梁恩宇
.
天然气工业,
1988,
(04)
:1
-6+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