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山前带构造样式与变形机制

被引:79
作者
汪泽成
赵文智
徐安娜
李登华
崔瑛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大巴山前陆盆地; 构造样式; 构造叠加; 冲断—褶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利用最新的地震和地表地质资料,对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山前构造进行综合解释。按构造样式差异,将大巴山山前构造带划分出3个构造带:通江—黄金口西NW向潜伏断褶带、五宝场—铁山坡NW—NE向构造交汇带及温泉井—奉节近EW向构造带;其对应的前缘构造样式分别为反冲断层型、褶皱滑脱型及双向冲断—褶皱型。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主要有2期:印支晚期,以NE向褶皱作用为主;燕山中、晚期—喜马拉雅期,以NW向冲断—褶皱作用为主。大巴山前缘构造受不同方向挤压应力联合作用的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429 / 43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克拉通盆地演化与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油气系统 [J].
刘和甫 ;
李景明 ;
李晓清 ;
刘立群 ;
李小军 ;
胡少华 .
现代地质, 2006, (01) :1-18
[2]   论前陆盆地、冲断褶皱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J].
甘克文 .
石油科技论坛, 2006, (01) :21-25
[3]   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与油气聚集 [J].
吴世祥 ;
马永生 ;
金之钧 ;
汤良杰 ;
李儒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1) :14-16+21
[4]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高红灿 ;
郑荣才 ;
柯光明 ;
文华国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5, (03) :38-45
[5]   大巴山前陆盆地形成及演化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J].
汪泽成 ;
邹才能 ;
陶士振 ;
李军 ;
王世谦 ;
赵朝阳 .
石油学报, 2004, (06) :23-28
[6]   东秦岭造山带南缘北大巴山构造反转及其动力学 [J].
何建坤 ;
卢华复 ;
朱斌 .
地质科学, 1999, (02) :14-28
[7]   川中东北部构造样式及与油气聚集关系 [J].
高新生 ;
刘树根 ;
郭贵安 ;
王志坚 .
矿物岩石, 1998, (S1) :181-184
[8]   大巴山造山带及其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J].
乐光禹 .
矿物岩石, 1998, (S1) :14-21
[9]   南大巴山冲断构造及其剪切挤压动力学机制附视频 [J].
何建坤 ;
卢华复 ;
张庆龙 ;
朱斌 .
高校地质学报, 1997, (04) :419-428
[10]   四川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样式与特征 [J].
蔡立国 ;
刘和甫 .
石油实验地质, 1997, (02) :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