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产量形成特征及其验证

被引:7
作者
王崇桃 [1 ]
李少昆 [2 ]
机构
[1]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高产带; 产量构成; 特征; 验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分析中国玉米高产田(≧15000kg/hm2)的典型特征、内在规律,提出产量突破的途径与关键技术,并进行高产验证。结果表明,35°N44°N可作为中国玉米高产带。收获穗数是产量构成因素中影响和决定产量的首要因素,按80%置信限计算,在目前生产水平下,产量实现15000kg/hm2的理想结构模式为:种植密度70755~101250株/hm2,穗数7.01×104~10.09×104穗/hm2,穗粒数453~642粒,千粒重323.0~414.9g,单穗粒重162.5~236.2g;高产田单株生产力以穗粒重200g左右的中穗型为主。选择耐密植、中晚熟品种,增密种植,保障水肥供应,精细管理,适时晚收,创建一个高质量群体,增加花后物质生产量和转移率,充分挖掘当地光热资源是当前中国玉米高产突破的主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National winners-2011 corn yieldcontest. National Corn Growers Association. http://www.ncga.com/upload/files/documents/pdf/2011cyc_national_winners.pdfj . 2011
[2]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J].
陈国平 ;
高聚林 ;
赵明 ;
董树亭 ;
李少昆 ;
杨祁峰 ;
刘永红 ;
王立春 ;
薛吉全 ;
柳京国 ;
李潮海 ;
王永宏 ;
王友德 ;
宋慧欣 ;
赵久然 .
作物学报, 2012, 38 (01) :80-85
[3]   作物产量差与玉米高产设计 [J].
王崇桃 ;
李少昆 .
科技导报, 2012, 30 (07) :48-53
[4]   不同施肥条件下覆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吸磷量的影响 [J].
李兆君 ;
杨佳佳 ;
范菲菲 ;
候云鹏 ;
谢佳贵 ;
梁永超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3) :571-577
[5]   三个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及光合特性 [J].
杨今胜 ;
王永军 ;
张吉旺 ;
刘鹏 ;
李从锋 ;
朱元刚 ;
郝梦波 ;
柳京国 ;
李登海 ;
董树亭 .
作物学报, 2011, 37 (02) :355-361
[6]   陕西榆林春玉米高产田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分布 [J].
路海东 ;
薛吉全 ;
马国胜 ;
郝引川 ;
张仁和 ;
马向峰 .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 (04) :895-900
[7]   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J].
陈国平 ;
杨国航 ;
赵明 ;
王立春 ;
王友德 ;
薛吉全 ;
高聚林 ;
李登海 ;
董树亭 ;
李潮海 ;
宋慧欣 ;
赵久然 .
玉米科学, 2008, (04) :1-4
[8]   产量15000kg·ha以上夏玉米灌浆期间的光合特性 [J].
黄振喜 ;
王永军 ;
王空军 ;
李登海 ;
赵明 ;
柳京国 ;
董树亭 ;
王洪军 ;
王军海 ;
杨今胜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7, (09) :1898-1906
[9]   玉米高产之路与产量潜力挖掘 [J].
王崇桃 ;
李少昆 ;
韩伯棠 .
科技导报, 2006, (04) :8-11
[10]  
玉米高产潜力·途径[M]. 科学出版社 , 李少昆,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