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21
作者
蒋跃利 [1 ]
赵彤 [1 ]
闫浩 [1 ]
黄懿梅 [1 ,2 ]
安韶山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植被区; 土地利用;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2013.06.027
中图分类号
S154.36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探讨植被区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在陕西省延河流域森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采集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样品(0—10cm,10—30cm),并对其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量磷(SMBP)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磷的含量在3个植被区中均是在农地、撂荒地中相对较高,微生物量碳、氮在森林区表现为:乔木林地>农地;在森林草原区表现为:灌木林地>天然草地>乔木林地>农地>撂荒地;在草原区表现为:天然草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地>撂荒地。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量在森林区最高,森林草原区次之,草原区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量碳、氮、磷、代谢熵、微生物量碳氮比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极为密切。因此,土壤微生物量能够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不同植被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不同,林地和天然草地作用效果好,对土壤微生物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宁夏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J].
成毅 ;
安韶山 ;
李国辉 ;
李第红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02) :261-266
[2]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区土壤侵蚀研究 [J].
李斌 ;
张金屯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 (01) :134-138
[3]   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机质的影响 [J].
董莉丽 ;
郑粉莉 .
水土保持通报, 2009, 29 (06) :10-15
[4]   子午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J].
邱莉萍 ;
张兴昌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6) :965-972
[5]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改良土壤作用的研究 [J].
安韶山 ;
黄懿梅 .
林业科学, 2006, (01) :70-74
[6]   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溶液中全氮含量的影响条件研究 [J].
杨绒 ;
赵满兴 ;
周建斌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2) :107-111
[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季节变化的影响——以陕北延河流域为例 [J].
李正国 ;
王仰麟 ;
吴健生 ;
张小飞 .
第四纪研究, 2005, (06) :100-107
[8]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J].
巩杰 ;
陈利顶 ;
傅伯杰 ;
虎陈霞 ;
卫伟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1) :93-96
[9]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J].
张金屯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5) :120-124
[10]   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演变 [J].
姜培坤 ;
周国模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1) :112-114+127